“特别是方老师。”
夏立颜说一定要带方言逛一逛,写一写关于桂西美食的散文,最好让全国都知道南宁。
龚樰说:“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
“没错!”
夏立颜道:“我们桂西菜虽然不是八大菜系之一,但也独具地方特色,可惜李老师一直‘霸占’着方老师,找不到任何机会。”
龚樰语气幽幽道:“会有机会的,等他们忙完了就好。”
“那什么时候忙完呢?”
夏立颜转头说:“小樰,你在图书室经常碰到他们,你知不知道?”
“应该快了吧。”
龚樰望向不远处的图书室,眼神复杂。
只有在图书室的时候,才是两人难得见面的固定时间。
走进室内,静静坐下,和李村葆一样,盯着正在审稿的方言,一直等到他翻完最后一页。
“怎么样?”
李村葆迫不及待地询问。
为了能让《高山下的花环》成为精品,被关在小黑屋里,废寝忘食,日修夜改,整个人像生产队的驴一样,没少挨方老师的鞭子。
“怎么形容呢?”
“我现在就像淘金者,发现了大金矿。”
方言满意地点了下头。
“真哒!?”
李村葆情不自禁地抬高了嗓门。
一瞬间,引起图书室其他人的注意。
李村葆连声道歉,嘴角的笑容却怎么也压不下来,改了这么多天的稿子,终于过了!
“而且我可以断定,这会是难得的突破之作,会成为新时期军事文学的一个标杆。”
方言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龚樰越听,越对这篇稿子感兴趣:
“方老师,李老师,能借我看看吗?”
“当然可以!”
李村葆爽快地答应,恨不得《高山下的花环》能立刻发表,让全国上下都能看到。
“我现在马上给你写审读报告!”
方言声音虽轻,但语气里充满兴奋。
“谢谢。”
李村葆不像平时喊他“岩子”,而是郑重其事地称呼“方老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没有方老师的指导,自己就不可能进步得这么快!稿子也不可能改得这么顺利!
“组织栽培,个人表现。”
“等我把审读报告和你的稿子寄到编辑部,不出意外的话,我估计在下个月的《十月》上,就能看到这篇《高山下的花环》。”
方言摆了摆手。
“方老师,笔。”
李村葆赶忙递上了纸和笔。
方言接过,兴奋地撰写了审读报告。
【泉州军区歌舞团创作员李村葆写的《高山下的花环》,描绘的是对安南反击战开始前,一个企图临阵脱逃到后方去的干bu子弟,在战友们的英雄行为感召下,终于留在战场上,由少爷兵变成为战斗英雄的曲折故事。】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一个尖刀连在战前、战时、战后的军旅生活展开,这是一部战争时期的军旅文学题材,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叙事上,都有很强的开创性和突破性。】
【………】
【作者着力刻画的几个人物。
梁三喜连长牺牲之前留下遗书,叮嘱家里人在他死后用抚恤金替他还账;
赵蒙生、薛凯华、靳开来,甚至‘艺术细胞’段雨国,也都写得有血有肉,很有个性。两位乡村妇女的形象,写得光彩照人,崇高伟大,是她们,过去用小米养育了人民|军队,今天又把自己的亲骨肉献给了国jia。】
【人民,只有人民!】
【英雄来自人民,人民方为英雄!】
【一部八九万字的中篇,能写活七八个人物,这并不容易,《高山下的花环》文笔朴实,感情深厚,我建议把这部作品作为重点稿件,刊登在下一期《十月》的头条位置。】
一气呵成,思绪毫无阻滞。
写完以后,轻轻吹着纸上未干的墨水。
耳边突然听到细微的声音,如泣如诉。
龚樰眼眶微红,噙着眼泪,终于明白方言为什么而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