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1 / 3)

《那山那人那狗》,距离发表过去了5天。

因为主角是比地下工作者还少见的邮递员的题材,不仅仅是《文艺报》、《文学报》等文艺报刊不遗余力地宣传,《劳动报》、《工人日报》、《光明报》等主流大报,纷纷参与其中。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经过这些天的发酵,邮递员和邮政系统伴随着《那山那人那狗》的火热,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乡邮员。

越来越多的报纸高度评价,但也有的文学理论期刊,关注点始终放在《那山那人那狗》。

从理论角度出发,对散文小说体裁、乡土温情题材、湘西风情人文等,逐一分析点评。

甚至,把《边城》和《那山》相互比较。

“如果说沈丛文的《边城》是一副湘西韵味的水墨画,那么,方言写的就是湘西风情的山水画,其中浪漫的诗性散文特点、传统的家庭情感、深刻哲理内涵构成小说的独特味道。”

“这是继《边城》之后,最美的湘西乡土小说,充满着对乡土的人文关怀……”

白若雪站在未名湖畔,捧着杂志朗读。

四周,既坐着苏雅、骆一鹤等五四文学社的成员,也坐着英答、唐胜男等戏剧社的社员,还有铃木洋子、迈克这些留学生。

此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有一个共通点:

都是方老师的书迷和拥趸。

“《那山》写的确实好,但这些报纸杂志拿来跟《边城》比,会不会有点太捧杀了?”

骆一鹤左看看,右看看。

“怎么会捧杀呢,沈老都在《文艺报》上点评方老师的《那山》,高度评价!”

唐胜男直接拿出那一期的报纸。

随着沈丛文、汪曾其先后的两篇文学评论,对方言的质疑批评,立刻就烟消云散。

“啪啪。”

白若雪轻轻拍了下手,把众人的注意力给引回来,“我觉得沈老说得很对,方老师在《那山》里面融入很多东西,看似是传统的华夏家庭,传统的父子关系,沉重如山的父爱,懂事话少的儿子,温柔坚强的母亲……”

“这些平凡无奇的物件,却拼凑出了不可思议的美,我觉得我们要好好解剖这只麻雀。”

“可是!”

围坐的人群中,有人反映了不同看法。

《那山》不错归不错,但相较于方言以往的作品,没有《大秦之裂变》的气势和格局,没有《潜伏》、《暗战》的立意和巧妙,虽然有着和《牧马人》、《山楂树之恋》一样的共情和细腻,但不能说是“江郎才尽”,也至少是“平平无奇”,失去了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对对对,我也是这么想的,太平淡了。”

“我觉得是因为矛盾冲突不够剧烈。”

“如果换我来写,就多写写妻儿的怨和恨,父亲的冤和难,邮路的苦和闷,这样的话,父子、夫妻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

“………”

持相反意见的人,纷纷发言。

“八嘎!”

铃木洋子情急之下,脱口而出。

顷刻间,白若雪、唐胜男等人把目光投了过来,她毫不怯场,一脸严肃道:“照你们这个改法,方老师的杰作就被你们给毁了!”

“没错!”

桥本结衣跟着站起来:“真没想到你们竟然会觉得方老师的这部作品不好。”

在场所有人面面相觑,好奇不已。

“如果把方老师的作品全部翻译,传入日本,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们,卖得最好、评价最高的,不是你们说的《大秦之裂变》、《潜伏》、《山楂树之恋》,而是这本小说。”

铃木洋子眼神坚定道。

一下子,众人面面相觑,半信半疑。

白若雪解释说,铃木洋子家里从事的就是出版行业,她本人也是为了学习中文,以便中日文学翻译,才来到华夏留学。

紧接着,转头看向她,“洋子,你这么笃定,有什么理由吗?”

“因为小说里有着能感动我们的东西,都是日本社会正在流失,甚至已经失去的东西。”

铃木洋子一本正经地说。

白若雪、苏雅她们听着,渐渐才了解到如今的日本,人情淡薄,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管孩子,亲戚不照顾亲戚,而且整個社会,对弱者、对失败者没有同情心,甚至落井下石。

“方老师这篇里的邮递员父亲,给七婆、给山里的村民,以及给儿子的爱,非常动人!”

铃木洋子语气认真。

“原来是这样啊。”

苏雅和白若雪互看一眼,不禁感慨。

“所以我十分想见到方老师,和他当面长谈这本杰作。”铃木洋子目光炙热,“不知道能不能拜托你们,让我见上方老师一面?”

………………

“方老师!”

编辑部里,王硕递上稿子,“《海鸥的故事》,我已经改好了,您再给掌掌眼。”

“这么多天,总算改得能见人了。”

方言接过一瞧。

“真哒?!”

王硕如死灰般的眼里燃起光,欲哭无泪。

长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