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油盐不进的百姓,不得不使用强制手段,强制把那些睡到粮食上不下来抱着粮食不丢的百姓,强制把其拖开,强制把粮拿走。
场面极其不和谐,这要让不明真相的人看来,必以为是暴政。
收粮队除了收走那些明眼可见的粮食,还要搜百姓们的行囊,在百姓行囊中搜到粮食的次数不在少数,百姓们藏下的些许粮食,粮食本身不算什么,但不能纵容。
随着收粮磕磕绊绊的往下进行,粮食一点一点收缴,粮食越积越多,同时,收完了粮食情绪绝望的百姓也越来越多。
最好的处理方法是,收完了粮食,立刻把按需分配的粮再发给众人。
可问题就在分配。
要按需分配,要平均分配,得先知粮食总量,然后才能知分多少。
问题就在这个知粮食总量】上,巨鹿有千万田亩,要想弄明白所有收获,岂不得花很长时间称上一遍才行?
可问题是,人力不够,就是人力足够,要称量完总的粮食数量,花的时间十天半月也不够。
难题当头,李孟羲不得不求诸取巧之法。
幸亏李某人上过学,知道生物学中有一个取样法】,也就是说,不必去真的称量每一块田地的产量,只需抽查些样本,通过样本的数据,再估算总体的产量。
李孟羲就用这个抽样法开始统计粮食总量了。
已交完粮食的屯丁,有八百七十九人,排查询问了一遍,统计得,这八百七十九人,种的田地总的加起来是九千八百三十三亩。
这九千八百三十三亩田所有产出的粮食,李孟羲往背后看了看,这九千八百三十三亩地的粮食,堆成一座小山了。
“来人,称!”李孟羲吩咐道。
称量过程花了好久时间,最终把小山一样的粮食称完,称得,有高粱五万九千八十斤余,黍子十三万六千余,大豆三万四千余,小豆两万二千余,豌豆十九万三千,麦六十二万八千余,剩下的,像是芝麻,胡豆,豇豆,红豆,糜黄米等其他杂粮,数量很少,可忽略不计。
总算,九千八百三十三亩田,有粮总计,九十五万八千余斤,一亩地,见粮才九十七斤。
这么一算,李孟羲眉头紧皱,他有些惊讶到了,一亩地平均亩产,才这么一点点儿,有些吓人了。
随之,稍一细想,他多少明白了一点,是豌豆,豌豆拉低了粮食亩产。
巨鹿田地半数荒芜,好多田地里补种了豌豆来备荒救急,豌豆这种作物,除了长的快见粮快,其产量远远不如麦和黍子高产。
巨鹿田亩总数,按统计,是一千六百八十七万亩左右,按今年亩产的平均收获算,一亩假设有九十七斤,今年全境总收获就是……121099000斤,约一亿二千万斤,而巨鹿人口,有五十二万。
平均算下来,人均分粮,一千一百斤。
李孟羲唤过一甲士,向其询问,问其若是要每天下地干活,一年得吃多少粮食才将将够。
甲士思索一阵,说一年少说得八九百斤。
又问过多人,众人皆言,不是农忙还能少吃点,要是忙的时候,吃的少都干不动。
八九百斤,将将够,这个将将够,只是能吃个半饱。
那就九百斤。李孟羲敲定了数目。
按今年收获,五十二万人,人均有一千一百斤粮,人均分下去九百斤,盈余两百归仓。
盈余这两百斤,得养不事生产的战兵,得养战马,得养牲畜,再加上,今年杂粮过多,豌豆一斤,是远不如麦子一斤挡饿的,所以总算下来,今年的粮食收获依然紧巴巴的。
用抽样法把粮食大致是估算完了,李孟羲向眼前看去,眼前席地而坐的百姓们,收了他们粮食,他们像是被抽去了灵魂一样,麻木的坐着,安静又沉寂。
“一人分九百斤粮,够吃到下一年不够?”李孟羲出声问道。
百姓们一时没反应过来,一片沉默。
“九百斤,够不够?”李孟羲再问。
这次,百姓们听明白了,情绪麻木的百姓们立刻活了过来,他们好多人神色激动的直接站起,更多的人嗡的一声开始热烈讨论起来。
“九百斤!九百斤不少了!”
“不少了!不少了!”
……
百姓们交谈着,喜色难掩。
到分粮了,却还有一桩难事。
粮食总产量或还能估算出来,但是,粮食种类可就没办法估算了,田里种了啥样粮食根本就是随机的,根本就没办法统计。
粮食种类不同,价值也大不相同,该如何尽可能的公允,又是麻烦。
李孟羲第一个想法是,算清各类粮食的总量,然后均分各人,可随之一想,各类粮食难以算清,这个方法不可行,随之舍弃。
第二个想法,李孟羲想,既然分不清了,那干脆把所有粮食混到一起胡乱掺掺一股脑分出去得了。
这样,谁都没意见。
说干就干。
李孟羲令人去拿了大量布袋子,随地铺了一地,铺开了一块巨大的场地。
然后,将各类麦黍子豌豆高粱,乱七八糟的粮食全都倒出来倒一块,然后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