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十万人分作百千队陆续进发,耗一夜之功,十万摸黑把车阵围着皇甫嵩营寨围了个严严实实。
灵帝听闻如此,大涨见识。
此为,第二阵。皇甫嵩小看了涿州军,被涿州军连夜合围,皇甫嵩又输一阵。
至此,灵帝以为,皇甫嵩被重重合围,被车阵团团围死,其已败阵也。
不想,战事远比此复杂。
刘备道,“陛下,臣虽围困皇甫中郎,然,并不足以迫和。
为何?
因,皇甫中郎虽被围困,然其或冲杀而出之心,待其领兵冲杀,两家亦将战起也。”
灵帝思索,他问,“那,皇甫嵩为何不曾冲杀?其无胆否?”
“非也。”刘备道,“皇甫将军勇烈过人,岂是无胆之人?皇甫嵩未曾冲杀,只因帐下军师游说之功。
军师入皇甫嵩大营,与皇甫嵩言陈利害,暂消皇甫嵩厮杀之心。”
灵帝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皇甫将军老成持重,他心知有营寨可守,官军又粮草众多,而臣十几万人人数广多且粮草不济。于是,皇甫将军便心生一计,他想依寨据守,长拖几日,拖到我军粮草不济,不攻自破。”
“至此,我军难也。我军旨为迫和,不愿擅起战端,可若与皇甫将军讲和,皇甫将军深恨黄巾,臣招降黄巾,亦遭其恨,加之,臣一介白身,皇甫中郎毫不视臣为重,怎会轻易和谈?
而若想长久围困,困至皇甫嵩不得不和,我军粮草不济,却恰难长困,两难当头也!”
当时涿州军遇到的天大麻烦,经刘备口中说出来,听得让灵帝眉头紧皱。
刘备讲的足够仔细,双方形势分析的足够清楚。
形势便是,皇甫嵩恨贼入骨,铁了心要整死刘备,而刘备,又不想跟官军厮杀,只能逼的皇甫嵩不敢厮杀,可,皇甫嵩又有营寨可守,又粮草充沛,这皇甫嵩用兵老练,看出了刘备粮草不济,皇甫嵩直接龟缩据守,想拖死刘备。
以灵帝的水平,灵帝以为这是无解之难,无法破局。
此死局,要么刘备在粮草耗尽之前强攻皇甫营寨,把皇甫嵩杀的损兵折将狼狈逃去,要么撤军。可,刘备麾下兵马兵甲不备,强攻坚寨,伤亡必大,而若就此撤去,好不容易趁皇甫嵩不备一夜之间围成的车阵一旦撤去,皇甫嵩衔尾杀来,厮杀亦起。
而事后来看,双方并未大战,这是为何。
灵帝百思不得其解,追问刘备究竟。
刘备亲揭谜底,“臣粮草不济,不能久持,为避战,只能避皇甫嵩退却。
这两下一合,便是,臣要在数日之间,逼的皇甫嵩不敢据守,只能狼狈逃窜。”
灵帝更不解了,他问,到底何法能逼的皇甫嵩要舍去坚寨不要狼狈而退。
“只一法,”刘备提笔在白绢上,皇甫嵩营寨所在的位置,画了大大一圈,“臣麾下十万人,虽老弱兼杂,然人力多矣,虽兵甲不备,然农具多矣。
臣动用十万人,以车阵掩护,暗地挖壕筑垒。
陛下可能不知,战阵之上,半丈之壕,步卒难越,一丈之壕,可阻骑兵,两丈之壕,如若天堑。”
“皇甫中郎自以为可据寨自守拖至臣粮草耗尽,他龟缩不出,臣便密掘深壕足两日,两日之间,掘壕过丈,土堆成垒,加之垒上有车阵横连,如此地利既成,攻守易势也。”
“皇甫嵩熟于兵事,他当知,多相持一日,臣扩壕深上一分,土垒高上一分,臣地利日强,而官军境况逾绝……”
“某知矣!”灵帝拊掌大赞,面有激动之色,“定是皇甫嵩怕再龟缩下去被彻底围死,于是便低头谈和,逃也去了!”
刘备笑了,朝灵帝拱手一礼,“陛下慧眼如炬,确是如此。”
灵帝问,“那爱卿,与皇甫嵩谈和了?放他走了?”
“是。”刘备答。
“哎!”灵帝面露悔恨,忍不住腾的一拳砸到了龙椅上,“为何放他?好不容易把他围死,杀他个片甲不留多好!”
“咳……”刘备忍不住咳了一下,他眼神古怪的看着灵帝,小声道,“毕竟是朝廷兵马,非是敌手,岂能如此……”
灵帝一下反应过来了,草!皇甫嵩是朝廷兵马,被围的是大汉兵马!
都怪刘备,刘备是以自己一方的视角来讲述战事,又讲的太仔细,太清楚,加之当时战事也确实一波三折惊心动魄,灵帝听得太投入,不由就带入涿州军去了。
因而,当灵帝听到,又是连夜忙碌,又是拉绳子标界,又是凑锄头,还得小心翼翼的怕皇甫嵩发现,都忙死了,这好不容易把皇甫嵩逼到绝境了,结果轻而易举就把皇甫嵩放了,前功尽弃了,让灵帝感到非常不爽。
结果,灵帝都一时忘了,认真来讲,他应该是对面的立场,应该是被围死的那个。
至此,是第三阵,皇甫嵩据守长持的对策被破解了,攻守易势,皇甫嵩转瞬变至绝境。
此一阵,皇甫嵩又输了。
灵帝这下彻底明白了,刘备当时处处忍让,明明是随时有兵败身死可能,却轻而易举的饶过了皇甫嵩三万大军,灵帝心中感慨,他明白了,刘备不是皇甫嵩口中的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