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过来放在矮几上,在弟弟的旁观之下,李孟羲开始了实验。
第一步,清水倒进石灰水里,端起碗把清水向石灰水里倒去,随着清水的倾倒,李孟羲发现,石灰水溶液当中,变化不大。停下想了想,李孟羲认为,水倾倒时所带动气流,不足以迅速的向石灰水当中引入二氧化碳,也就是,石灰水当中的沉淀不该出现的那么剧烈。
随之,第二步。
石灰水倾倒进清水,沉淀产生的微乎其微。
第三步,草木灰溶液倒进清水,无有沉淀。
第四步,清水倒进草木灰溶液,同样无有沉淀产生。
到第五步,将一碗清水倒空,腾出了碗,空碗里先倒些许石灰水,随后,再倒进些许草木灰溶液,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两种液体接触,顷刻间有大量白色沉淀出现。
顿了一下,李孟羲停下了动作,李孟羲看着碗里出现的奇怪沉淀,他很是不解。
两种碱,氢氧化钾,加氢氧化钙,这两种玩意儿竟然能反应的样子,两种碱之间,竟然会反应?!
李孟羲化学不怎么好,知识快忘完了,可知识忘的再多也知道,碱跟碱之间他妈的根本不该反应!
而且,反应出的白色沉淀,石灰水中出现白色的微量沉淀,这大可能是碳酸钙沉淀啊。
李孟羲眉头紧皱,他紧紧盯着碗底的沉淀,直挠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氢氧化钾溶液跟氢氧化钙溶液怼一起之后,竟然生成了碳酸钙沉淀!
碳酸,哪里来的!
物质不会凭空创生,只会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
由此,可以推断出,沉淀反应过程当中,一定有碳酸根的参与。
推导到这一步,李孟羲再一次茫然了,碳酸根哪来的?
李孟羲转头看弟弟,他皱眉问,“小砖,你觉,碗里的白的是啥?”
小砖一脸天真的看着李孟羲,“不是面儿面儿吗?”
好吧。
面儿面儿。那奇怪的很。
此时,有数个问题未知。
第一,不知白色沉淀到底是不是碳酸钙沉淀。
第二,不知两种溶液加到一起之后,除去沉淀,剩的会是什么。
为求得真相,势必要开始进行新的实验了。
李孟羲起身开始准备。
有鉴于,石灰水溶液当中,氢氧化钙溶解度非常的少,因而,沉淀也少的可怜。一大桶氢氧化钙容易当中,就算所有氢氧化钙都变成了碳酸钙沉淀,所有沉淀加起来,不一定有没有一勺呢。
而区区一勺的质量想测试其性质,显然不可能。
所以,为了制备出足够的物质,不得不再一次调集大量人力。
——
数刻之后,城外空地。
两百人力,两百只大瓮。
当中一百只大瓮,士卒们拿着石灰水慢慢往里撒,撒上一点就搅拌一阵,直到最后石灰水撒进去径直沉底不再溶解为止。
另一百大瓮,士卒们拿着碱面,同样如此操作。
碱面乃是从熬煮的草木灰溶液移出清液,再经过滤除杂之后,提取出的纯净的固体碱。
又数刻,百瓮草木灰饱和百瓮饱和石灰水溶液都已配置完毕,接着取来另外的大瓮,一瓮草木灰溶液加一瓮石灰水倒在一起。
两种溶液倾倒下去,沉淀立时出现。随之,士卒们拿着棍棒快速的搅拌起来,随着搅拌进行,沉淀越来越来越多。
于最后,一百大瓮混合溶液搅拌完成,李孟羲下去巡视,他看到,两种溶液混合搅拌静置了一段时间之后,瓮底留下了很多白色沉淀,而上层液体仍然清澈。
在开始固液分离之前,一个之前从未深想过的问题让李孟羲一时迟疑。
此番不是为了生产,也不是测试纸张测试实物,乃是要测试物质本身的性质。
既然是要探究物质本身的性质,那就得保证物质的纯度,至少得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纯度才行。
问题就在这里,一瓮石灰水,加一瓮草木灰溶液,两种溶液相溶,产生了大量的疑似碳酸钙的沉淀,但,无法确定,草木灰溶液和氢氧化钙是否完全反应完了,如果没反应完,在随后的固液分离过程,固体沉淀中会残留着大量杂质草木灰或氢氧化钙,杂质的存在严重影响后续的实验。
所以,必须得想办法去除除杂。
思索良久,李孟羲有了初步的计划。
他令士卒们把所有的混合溶液的上层清液全部挪到另外的瓮中,剩下的沉淀留下。
很快,士卒们完成了任务,一百大瓮的混合溶液,清液移走之后,瓮底所剩的白色沉淀液体虽说不多,可要是倒出来,能倒半碗还是有的。
随后,下一步,李孟羲令士卒将所有的沉淀物收集到一起,瓮底留下的些许残留拿清水刷了刷同样收集到了一起。
沉淀物收集完毕,一百只瓮当中所有的沉淀物都收集到一起之后,盛满才不到一瓮。
由此可见,沉淀物该有多稀少。
一百份沉淀物集中到了一起,在这不满一瓮的白色浆状物质当中,除了有沉淀,还有大量的草木灰和石灰水残留,随后,要将作为杂质的草木灰石灰水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