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来的关羽,他嘿嘿笑道,“关将军,有劳你帮个忙。”
李孟羲是想拉着关羽一起把这三百份调料全尝一遍。
三百份,纵有关羽分担,李孟羲还是觉得多,他心生一计,决定用一个好办法。
李孟羲决定,每隔十分,尝一次,尝到味道好的那一份,比如十比二十的那一份味道比较好,然后再围绕着十比二十,将十比十八,十比十九,十比二十一,十比二十二,再都尝一遍,这样能最快速的确定最佳的那个味道。
从三百份调料中选出口感最佳的配比,这个问题其实跟一个数学问题原理一样。
有个数学问题,问题是,甲手中有一个数字,已知这个数字是比零大比一千小的自然数,请问乙该怎么以最少的次数问出这个数字?
答桉是,截中法。
假设这个数是550。
那么乙最快问出答桉的方法是,先问,“这个数比500大还是比500小?”
甲答,“比500大。”
乙再问,“这个数比750大比750小?”
甲答,“比750小。”
然后,逐次截中,从500至1000,截到500至750,再截到500至625,用不了几次,短短数次,就能将真正答桉截出来。
李孟羲便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三百隔十抽一,只剩三十份。
——
关羽所试第一碗,关羽拿起快子,在碗里沾了些糖醋汁,然后尝了尝。
这是糖和醋十比四十比例的一份。
李孟羲好奇问,“口感如何?”
关羽道,“甚佳。”
关羽这个回答让李孟羲迷茫了,这么幸运,一下就试出了最佳比例?
带着疑惑,李孟羲也拿勺子舀了半勺尝尝,糖醋汁一入口,李孟羲眉头就皱了起来,这十比四十的糖醋汁,太鸡儿酸了。
李孟羲狐疑的看着关羽,这么鸡儿的酸,能好吃,能叫甚佳?
而后,李孟羲恍然明白问题出在哪了,问题出在关羽。
古代物资贵乏,少有调味品,因而对口感的追求没那么高,都不说糖醋汁了,一碗纯醋放关羽面前,关羽也能觉得好。
李孟羲意识到,关羽都不知什么叫个糖醋鱼,又怎么能区分糖醋汁的好坏。
所以,不能由关羽来了,还是得自己来。
李孟羲随后拿清水漱了好几遍口,然后从醋和糖十比十开始,每隔十份试了起来。
每试过一份,他就用清水漱口,然后等好一会儿,才去试下一份。
当李孟羲试到醋和糖为十比三十时,李孟羲感觉口感甚是不错,有些酸酸甜甜的感觉,和印象中的糖醋鱼口感相近。
立刻,李孟羲往前又试了一下,试了十比二十的,紧接着,又尝了十比四十的,前后两个梯度都尝完,李孟羲确定了,口感最好的便是十比三十左右,低了酸,高了又稍甜。
前半部分测完,李孟羲再尝下半部分,下半部分是,醋比糖多的另一百五十碗。
接下来的测试,很快就测不下去了,当糖醋比达到十糖比二十醋之后,就越来越酸,很不符合口感。
但在十份糖二十份醋的这个比例,虽然略酸,但是李孟羲发现口感意外的酸爽。
神奇了,糖比醋多的时候能有好口感,反过来,醋比糖多的时候,也能有一个迥异的好口感。
李孟羲无法判断出哪个更好一点,他请关羽来尝。
关羽尝过,道,“甜的更佳。”
听关羽如此说,李孟羲这时意识到,古代来说,醋还算常见,但糖很稀缺,所以古人更追求甜的口感,会觉得甜的口感味道更佳。
既然关羽觉得甜的更好,那李孟羲便最终选了糖醋比高的。
李孟羲决定待小砖放学回来,也让小砖尝尝到底哪个好吃,但想来,小砖也会更喜欢甜一点的。
以糖醋比三十比十为中间点,李孟羲随后和关羽一起认真品尝咂摸了从糖醋二十比十到四十比十整个二十份跨度的样品,以此来确定口感最佳的那个最精确比例。
经测试,关羽和李孟羲一致认为,在糖醋比三十三比十到三十五比十之间,口感最为绝佳。
一番忙碌,李孟羲将结果郑重写下。
他写到,糖醋鱼做汁,以均糖三十三至均糖三十五,配均醋十,此为最佳】
所谓的均醋均糖指的是,不同的醋混合之后所得的醋,不同糖混合之后所得糖,这是为了减小误差而做出的操作,不具有太大参考价值。
造醋工艺不同,批次不同,醋酸值也不同,若日后有了别的醋,别的醋的酸度跟今日的混合醋酸度不同,那么三十三比十的比例就没用了。
为确定了糖醋汁比例,便已花了李孟羲整个上午时间,将近中午了,李孟羲开始炸鱼。
找来牛油,放上半锅油,然后放火上加热,良久,油热了。
这边,李孟羲已将鲤鱼切好了刀口湖上了面浆处理好了,然后,将鱼贴着锅边丢进了油锅中炸了起来。
鱼进了锅,锅里的油翻腾着,李孟羲小心盯着锅,他眉头皱起,此时,又一个问题出现在李孟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