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
若下次,再遇城,义军知道把壕桥之间留出空隙,那么,敌军石头滚到壕桥上,攻城士稍微推一下,直接就可以把石头给推到沟里去。
于此时,敌军的壕沟,反而成了我清障之助力。
壕桥不能排的密不透风,得留缝隙。
李孟羲善于逆向思考,于攻城,壕桥用法有了,那若是守城,敌军搭了壕桥,我该如何破坏敌军壕桥?
李孟羲想到的是,用火。
“用桐油。只是,桐油珍稀,倒有些麻烦。”李孟羲皱眉。
要是桐油够,还要什么石头弓箭,直接把桐油一桶接一桶倒,让城下火海烧他个一月不带停的,那谁来都攻不下城。
李孟羲说桐油难找,关羽道,“倒也不必非要桐油,用柴火,也能烧毁敌军壕桥。”
见李孟羲依然略有茫然,关羽继续道,“麦秸,麦秸扎成捆,点上火,扔城下去,麦秸一烧,梯子不一会儿就着。”
李孟羲作为一个现代人,对汉末的万象万物总不能有足够了解。
要放火,李孟羲先想到勐火油,又想到桐油,甚至还想到酒精,然而却没能想起汉末人普遍的点火方式,是用柴啊。
李孟羲顿时就意识到,自己把问题想复杂了。
可不,柴点火就够了。
想到了柴,李孟羲便想起,柴这玩意儿,的确燃烧不够剧烈,但是,柴够多的时候,一个麦秸垛那么多的柴堆一起的时候,火势大的泼都泼不灭。
此时,别说壕桥上湖了湿泥巴做防火层了,就算壕桥是湿木头做的,也得被点着了。
一个麦秸垛的柴,足够烧毁一架壕桥。
一个麦秸垛的柴量,也就三四十捆柴吧。
李孟羲不由皱起眉头,壕桥这玩意儿,在火攻面前,如此脆弱?
还有,意,火攻竟然还是极有效的守城手段。
守城方的守城武器有哪些?弓弩,落石,金汁。
然而好像这三种手段,有时不能完全阻挡住城下敌军的攻击。
而火,李孟羲小时候有把别人家麦秸垛点了的经验,好家伙,麦秸垛一点,火哄哄的烧,离好几米都站不了人。
要是,城下聚集了一大堆敌军,敌军穿厚甲,盾阵密实,此时,弓弩无用,落石无用,金汁效果也有限。
眼看,这一大群甲士就要登城,咋办?
若放火,可能有奇效。
一个麦秸垛那么多的一大堆柴往某架攻城梯下一丢,火势轰轰的燃烧,火势勐地,管他什么甲士,他要不后退,一分钟不要,把他铁甲烤红。
柴火烧起火浪之时,是最好用的打断敌军攻击节奏的方法。
无论任何精兵,不能抵挡烈火,吕布来也不能。
再者,大量柴火堆在城下燃烧,攻城梯可也是木头做的,岂不很容易就被烧着?
因为火,李孟羲突然意识到,攻城梯也好,壕桥也好,很容易被火攻破坏。
在攻城之时,一旦攻城器械被损坏,攻城节奏就被打断了,节奏一断,我军前功尽弃,必成添油战术,伤亡必然大增。
那么,守军若火攻,大堆柴草来袭之时,我城下刀盾士,该如何自保?
李孟羲不得其解,问关羽。
关羽沉思片刻,“把火挑开,他柴火未堆积之时,只要及时挑开,不致火势大作。”
奥,也就是,釜底抽薪。
城头柴草丢下来,只要把他柴挑开,丢一边就妥了。
关键就在这个挑开】,关键就在这个一边】。
一大捆燃烧的柴草,怎么挑开?就凭刀盾士手中一把短环首刀,想把柴挑开,不足用。
燃烧的柴捆,火苗几尺长,刀太短,烧手,至少得长兵器。
可是,蚁附攻城时,长兵器爬梯时又拖累,登上城头时又施展不开,还不如刀盾轻便好用。
就为挑柴,得让攻城士弃刀带枪,李孟羲觉得属于是因小失大。
关羽皱眉思量好一会儿,“用枪……短枪,也不行,挑不起,得勾。短戈?如何?”
关羽看着李孟羲,“短戈比刀稍长,能勾能砍,登城厮杀,不至施展不开。
且,若城头对我火攻,戈能勾,一人持短戈,勾住柴捆,边上一拉,就能止火势。”
关羽这么一说,李孟羲倒是想起来了,军中刀盾士可不全是一手盾,一手刀,以前装备不十分充足的时候,好多刀盾士,有拿手戟,有拿短戈,李孟羲觉得军备不统一,促力把军备统一了,现在刀盾士,手里几乎都是刀和盾了。
没料想,这反倒多此一举了。
刀盾是好,军备统一也好,但这不意味着短戈配盾,手戟配盾,就不如刀盾了。
现在再想来,手戟和短戈肉搏的时候说不定比刀盾还厉害,刀盾也就能撞能砍能刺,然而手戟和盾,不仅能撞能砍,能刺,还能勾住对方的盾,把对方的盾勾开,还能勾挡敌人兵器。
李孟羲本来不十分理解,大汉军备之中,为什么会有手戟和短戈存在,嫌之繁杂,促力整改。
然而现在明白了,存在既合理,大汉作为武德充沛的一朝,军备体系完善,战术发达,既然汉军备中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