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一起出发去县城(1 / 2)

文章能从顺安日报辅刊一跃被主刊发表,许瑶有些意外,毕竟顺安日报只是区域性乡镇报刊,一旦被顺安总刊发表,就意味着许瑶的作品将获得被更多人看到的机会。

这次创作学习班几乎聚集了县城周遭地区最有文化的年轻人,甚至还有些不远千里从其他省市赶来参加的文学爱好者。此次议题由县文化馆商议拟定为,新时代变革,未来文学将何去何从。

前世她曾看过林老师推荐过的几本书,都是讲述时代背景下,年深日久的社会心理和民族灵魂中的积垢,她当时大受震撼。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普遍较为消极尖锐,被不少人称为“变革后遗症”。

如果现在叫她来对未来文学投以展望,许瑶认为,此类文学作品不是时代的后遗症,而是宝贵经历的遗产,它记录了时代兴衰起落,体现了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关怀,而非仅是创伤后的疤痕。

围绕这一观点,许瑶写了长达两千字的发言稿,等到一切都准备就绪,她跟家里人说了声,踏上第一次出远门的旅程。

按照年前商量好的,在参加文学创作班后,还要去县城肉联厂收购羊皮,所以许瑶是跟顾城一起开车出发的,总共三个小时车程,如果来得及当天晚上就能回来,赵春兰还是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半路出什么事,临走前还担心的哭了一场。

可许瑶早就说定的事,她也不能阻拦,只能恋恋不舍地将许瑶送出村外。

车都走出去好远,从后视镜里还能看到赵春兰站在村头踮脚张望,许瑶有些感动又有些哭笑不得,毕竟自己内里可不是小孩儿了,前世她为了参加高考,到县图书社收集能用到的学习资料,没少去顺安县城奔走。

印象最深的还是高考时,当时考点都定在县城,她没有交通工具,兜里装着仅有的七块钱,大热天挤大巴站了五个小时硬生熬到县城,哪像现在舒舒服服地坐在农用车里。

一直等到赵春兰的身影看不见了,许瑶才收回视线,将揣在怀里的猪肘子拿出来递给顾城:“喏,给你带的,尝尝?”

牛皮纸包裹着,虽然看不见里面是什么,但浓郁的肉香已经扑鼻而来,顾城正想伸手接,却止住了,扬扬下巴示意:“开车呢,没手。”

许瑶哦了声收回手,把猪肘子放在座位中间的空格里:“那就放着等会儿吃。”

顾城有些头疼,余光瞥向许瑶,琢磨这姑娘怎么死脑筋,不懂得变通,自己没有手她有啊,喂一下都不会吗?

他清了清嗓子,委婉表达:“起的太早,来接你,我都没顾上吃饭。”

“那这猪肘子确实得晚点儿再吃,空腹不能吃太油腻的,等到镇上,我下去给你买几个包子吃。”

顾城:“......”空腹不能吃油腻的?这是哪来的规矩,他怎么不知道!猪肘子香得他直咽口水,偏偏还吃不上,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他瞥了眼许瑶,只能安慰自己,没关系一会儿买上包子,他还得开车,喂他吃包子也行。

到了镇上,许瑶路过一家早点铺,叫顾城把车停在路边儿,她去买了三个包子,重新回到车上,顾城刚要发车,许瑶赶紧将他拦住:“先吃吧,吃完再走,不着急。”

还真是贴心。一声无奈的叹息从顾城口中传出,接过包子,认命地吃了起来。

许瑶不解的看了他一眼,咋吃上早点还苦大仇深的呢?跟铺子老板结了钱,安心回到车里等顾城吃完再上路。

晨光照在车玻璃上,将冰霜化成了水珠,滚落到引擎盖上,许瑶观察着人们的生活,目光一挪在临街的报刊上《人民文学》被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这还是她头一次在镇上见到《人民文学》,跳下车过去看了一眼,日期不是近期的,但上面刊登的一则短篇小说却叫人耳目一新,《我爱每一片绿叶》作者刘欣武。

许瑶拿着报纸回到车里,顾城已经将包子吃完了,擦了擦嘴,抬头见许瑶手里拿着一份报纸看得津津有味,也没出声打扰,倾身替她将安全带系好,向着顺安县城进发。

三个小时的时间,等两人到了县城已经是中午。

80年,即便是县城也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街道上自行车来往穿梭,人们的穿着倒是潮流很多,不再是清一色的“蓝蚂蚁”更多了些“奇装异服”,喇叭裤,牛仔裤,穿着西装烫着爆炸卷发的青年,整个城市都洋溢着一股朝气。

文学议题讲座下午两点才开始,许瑶先和顾城找地方吃了口饭后,向饭店老板问清了详细地址,就直奔学习班而去。

县文化馆在南大街附近,许瑶刚到就见大门外已经围满了人,看年纪都是二十出头的样子,不论男女都挎着小黄帆布包,里面装着自己的文章作品,或者刊登偶像作品的杂志报纸,一个个眼巴巴地朝着门口张望,期望能够有机会获得学习机会。

许瑶来得有点晚,身板纤瘦,站在人群外根本挤不进去,好在顾城瞧见了,把她护在臂弯下,在人群给开出条道。

到了门口,许瑶赶紧拿出准备好的介绍信和邀请函,保卫科人员仔细核对了人物信息和介绍信确认没有造假,才放许瑶进去。

许瑶的年纪看起来比挤在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