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3 章 大明王朝04(2 / 6)

人折20亩的比例来算,约折田1600亩,而正八品官能折田270亩。

这代表什么?

代表国家默许官员土地兼并】

天幕顿了顿补充了一句:【到万历十四年时,这数额还在增长,直接越过皂隶银、赏赐等等,成为官员收入大头。

所以大明能保持清廉的官员,大多不是他真清廉,而是因为‘低调’。

如徐阶在苏松有24万亩土地,不用交税,纯粹大地主,完全可保持初心做官。

同样刘大夏亦是如此,不靠俸禄生活,成功活成了‘高风亮节’】

曹操默默地听着,听到高风亮节时冷笑:历代诸事从未变化,只不过掌管话语的人换了而已。

东汉有言者是门阀

,而宋嘛...读书人,嘴上说着开太平,实际上跟现在门阀没区别。

嘴上说得再好听,为的都是利益!

【事实上俸禄不在于厚薄本身,而在于衡量厚薄标准,在世俗观点里,薪水水平达到社会收入中等时,俸禄就不薄。

官吏性本贪,官员通过各种手段竞相谋私是职业‘传统’,要让官吏知廉耻,只有官吏本人及家属基本生活达到中等水平,统治者才能跟官员讲廉洁、讲爱民如子。

两袖清风的官员不是没有,但那是个例】

天幕贴出大明历代米价价格,具体数字清晰得如同大明王朝命运:

朱元璋皱眉:洪武年间?

嗯,是他的年号,米价约四钱六分?

他低下头纳闷,后人从哪得到的数据?他怎不知米价是这价钱?

朱棣则是把目光落到‘永乐’二字上,看到米价‘约二钱八九分’时,心中顿喜:此米价不就证明他把大明治得很好?

永乐米价只有先皇时期近半价格,他厉害啊!

他转头看向朱瞻基,对其微微颔首:“正统及宣德两朝不错啊,米价维持在二钱九分上。”

朱瞻基亦是激动,米价稳定意味着百姓富足国家稳定无战事,大明盛世!

想到先前后人提过的‘仁宣之治’,他眼中腾出一派野望:正统是父皇,宣德是自己吗?

他创造了盛世,成为史书上的明君!

想到这朱瞻基忍不住心中激动,眸光湛亮地望向朱棣:爷爷求表扬。

可惜他想要的表扬没得到,反见爷爷冷着脸指了指天幕:看看。

朱瞻基一回头:成化是谁?为什么米价要四钱四分?

嘉靖又是谁?米价约五钱八分;

盛世呢?

他大明盛世呢?那么大个盛世跑哪了?

还有万历年灾荒米价怎么回事?

二三两一石米?朝廷呢?朝廷不管吗?

朱瞻基牙齿咬得咯吱响:万历平常年六钱三四分?

万历这瓜蛋犊子怎么当皇帝的?把米价治得比开国时还高?

再看最后一排数字,朱瞻基眼前一黑:崇祯时期米价一两以上。

一两的米百姓吃得起?怕是起义造反了吧?

【以上都是大致平均价格,换算数字可以得出明朝大部分时候,低级官员的俸禄也能让他们高于平均水平,偏偏大明俸禄低成为现代共识】

刘彻挪了挪身子,有些奇怪:大明仿照汉唐定俸禄,我大汉最高官秩两千石,大明正一品俸禄不过千石,难道大明参考了大唐低俸禄?

李世民摇手:不是,我大唐没这么低,大唐有职田福利大明可没有。

朱元璋甩甩手,让太子把后人观点记下,自个却非常委屈,嘴里嘟囔道:元朝不给百官俸禄,导致官员多贪多暴,宋朝倒是富养官员,结果呢?

宋朝官员贪污成风。

所以他给官员俸禄,又

限制俸禄能维持他们中等生活就好,哪里不对了?

明明是那些官员不长良心,倒怨朝廷给得太少,他们所作所为对得起咱给的俸禄吗?

【大明官员俸禄低的问题出在‘折色’上。

历代都行薄俸折色,不过明朝折色折得突出,折得有特色。

折色:俸禄的由禄米改折为钞、银等货币,或是以绢布等实物发放。

即:你一月工资有三万,但老板不发人民币,而是发了三百桶色拉油,就问你开不开心】

李世民揉了揉额头,想到后人说过的官窑次品当做薪水...没想到真实的大明更令人震撼。

他抬起头脸上露出思索之色:宋太祖受制于人无法彻底革新,是因他谋夺柴荣江山,天生受礼法掣肘,那明太祖呢?

什么财政能让开国俸禄折色?

奇怪,太奇怪了,李世民心中觉得大明有些怪异,但说不出哪里不对,只能抬头继续听天幕讲述。

【洪武九年起朱元璋就以米、麦、钞三样同给,永乐时期折银发俸,但朱棣印宝钞如同印纸,通胀彭货下宝钞如同废纸,正统以后民间直接弃宝钞不用,但明廷一往情深,爱它爱得深沉,不顾贬值也要拿来发官员薪俸。

宣德六年时开始折绢布发给官员,如果实物足量也就罢了,偏偏朝廷还挺‘聪明’,自定布匹官方价】

朱棣脸色僵硬,是他不想发实米吗?

他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