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2 章 大明王朝03(2 / 5)

体系之中,为摆脱辽金元体质,朱元璋在唐宋基础上更进一步,采取君主独裁模式,用高度集权来强行打下大明基石。

结果呢?

他的基石大业竟少有人来应聘!

许多元末读书人宁愿选择在家务农,也不愿在大明出仕为官,为了逃避出仕宁愿隐居山林督耕于田,也不想理朱元璋。

最直接的证据是科举:因取士不理想,洪武六年不得不停摆,八年后才又开科举。

朱元璋不想取士吗?

是人才不合格,甚至无人应考啊】

停摆?

秦始皇摩挲着剑柄联想到大秦,自从知道科举作用后,他就欲推行大秦科考,但...六国遗憾臣愿意来参加科举吗?

他大意了!

经元明科举,秦始皇敏锐地察觉到自己遗漏之处:他弄混了科举对象。

六国遗臣他不需要,他只要把四方求职的游士放入科举圈,六国影响自然削弱。

若拉拢六国遗臣,大明停摆的今天就是大秦的明天。

() 朱元璋能怎么办?

只能一边改革礼制与读书人交锋妥协,一边招揽在野人才:

凡隐居山林,或屈在下僚者,只要德行可嘉,皆可招纳。

即:不问身世门第,只要身怀品德真才实学,他都真切欢迎。

为了得到更多人才,他又下令:上至大臣,下到仓、库、司、局诸杂流,都可向他推荐文学才能之士。

总之一句话:人才啊人才,你快来吧,来到大明怀中,共建大明未来啊!】

朱棣负手沉沉叹气:“大明初立时先皇誓要赶孔子下神坛,结果...还是得敬着孔子,否则无法让天下读书人归心。”

听到爷爷的感叹,圣孙朱瞻基托腮跟着感叹:“那些读书人花样可多了,为压北方学子,南方主考官还敢弄出科举大案。”

如天幕所说,自唐末起北方原离中原几百年,所受教化不如南方。

南北地域歧视下,南方考官竟把北方学子全部罢黜,污言北方学子写反论文章。

反论=谋反,谋反可是灭族大罪,他们是要借太祖之手把北人全弄死啊!

那些南方考官要干什么?

逼北方上下反明吗?

朱棣没搭理好圣孙,而是意有所指地看了眼太子:“让人痛击的不是刀枪,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心思。

观后人对士大夫态度,就该警醒己身,以免落入陷阱而不知。”

太子朱高炽:...好吧,他知道父皇在敲打他,让他远离儒家老师。

【明初的朝堂既有布衣野士,也有元朝遗官,不管怎么说朝堂总算是配置齐全,国家也开始运转。

但朱元璋很快发现这些官吏大多都带有元朝色彩:

朕今所任之人,不才者众,往往蹈袭胡元之弊。临政之时,袖手高坐,谋由吏出,并不周知,纵是文章之士,不异胡人。

翻译过来就是:有才的不多,干活时袖手高坐,政策计谋由属下官吏计划,问他政事进项,一问三不知,就连写文章都比不上元人。

总结:只会夸夸其谈,毫无实干能力的官!】

怎么那么熟悉呢?

李世民君臣摸了摸头,哦,跟隋朝官制好像呢。

大隋只要出身好,就能胜任要职,能不能胜任根本不重,反正有属臣出谋划策。

房玄龄幽幽道:“臣修晋书,世家子多以勤务为耻,用挂印辞官以示他们高洁。”

说着他朝李世民一揖:“陛下,晋隋遗风不可承也。”

李世民点点头,他可是要超越巨唐的帝王,想要建起超级帝国,就要肃清各司蛀虫。

唐不是宋朝奥运环,其官职是有数,没那么多萝卜坑让人占。

他抬起头好奇:不知明太祖以何方式遏制不实风气?

【元朝官员不行,那就自己培养,洪武一年朱元璋在府、州、县设学教谕学子。

六年后又开始普及教

育,让百姓习教化,改风俗,实现礼治社会。

社学相当于今天的小学教育,学生是普通民众,教学内容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御制大诰,有史又有法律,算是比较全面】

天幕遗憾:【可惜没有数学】

知道了知道了,学数学是吧?朕下令让天下都学数学。

朱元璋站在太子跟前看他记下的要点,突然横眼发问:“老四啊?你只看到下西洋吗?竟不管文俗根基?”

正在与朱桂嘀嘀咕咕的朱棣瞪大了眼:找他干什么?天下关他什么事?

但父皇发问他又不能不回,只能支支吾吾地逼出几个字:“儿臣...儿臣是父皇大哥的臣子,哪会管那些?”

正在速记的朱标闻言看了他一眼,又低头动笔记下天幕言辞。

【为保证学子能读上书,朱元璋发放‘助学金’是真舍得,从启蒙的社学起,就对贫寒生有优待,如免缴学费、供给饮食、发纸笔等等。

明朝教育普通程度是历代之最,我们现在有句话讲:

我们不会给贫困家庭的求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