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青霉素更为紧要的事(1 / 2)

“两个人的力量是有限,这一点的责任在于我,一开始我便需要认识到,青霉素是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才能够更好呈现出来的药品。”

包国维真诚地说道。

实际上,在青霉素的发明之上,包国维于1930年这个时间点,并不算是首创者。

早在去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就在偶然间发现了青霉素霉菌的特性,可是并未有发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以及批量生产的方法。

某种意义上,包国维提前带到这個时空上的,乃是青霉素提纯和制造的成熟技术。

但是这一点,也足够令人疯狂,足够三个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了。

所以,青霉素本身并不是秘密,青霉素完整的制取方法,以及方新川、汤飞凡在包国维提示之下,所积累下来的经验,才是最为宝贵的经验。

科学本身就是无数次试错产生的,而来自于后世的包国维,利用自己的经验,以所谓的“不成熟的建议”,给二人的研究扫清了障碍。

不然,缺少人员和经费的二人,不可能研究得这么迅速。

可即便是这样,想要真正将青霉素作为药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故而,包国维想到了这个组织——“华夏科学社”。

作为历史上华夏第一个现代科学学术团体,华夏科学社在近代科学史上是绕不开的。

1914年,华夏科学社于美国成立,初始成员乃是康乃尔大学的华夏留学生。

包括但是不限于,赵元任、任鸿隽、杨铨等科学名士。

一开始,华夏科学社是为了《科学》月刊的发行而成立,到了后来等到成员越来越多。

爱国科学家们聚集在一起,就立下了更为宏大的目标。

“联络四海之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

“以科学发明之效用于寻常事物而影响国计民生!”

等等。

包国维脑海里面划过这些人的事迹,纵观以上这些成员的人生轨迹,可以说基本上与振兴中华,强挂钩。

特别是如今的会长竺可桢先生,乃是近代华夏地理气象学的奠基人,对于这些近代的国之栋梁,毫无疑问,可以给予十万分的信任。

况且,他们需要不是科学社的全体成员,只要有一些生物学化学的相关专家加入研究就可以。

可以最大程度的缩小,泄密的概率。

待到包国维与二人一说之后,汤飞凡的脸上才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怎么了?二位先生不知道这个组织么?”

包国维有些奇怪,按理来说,这种科学组织应该很有名,两位科学家竟然好像很意外的样子。

方新川回答说道:“倒不是没有听说过,只不过这种组织一般都是内部邀请制度,我与飞凡兄,一个刚刚从国外回来,一个常年待在杭城,很少有去接触其他教授,听说过,但是对于内部的情况并不了解。”

这下子包国维了然了,自己面前的这两位,乃是科学界的社恐人士,很少参加什么研究会之类的,所以也没有机会参加这种组织了。

在沪市定居研究后,也是常年待在研究室,更不要说去参加什么科学社了。

“秉文认识?”汤飞凡皱着眉头,以他的了解来说,这个华夏科学社的名声的确不错。

“不认识。”包国维摇了摇头,转而十分坚定地说道。“但我可以在这个组织里面找到可以信任的科学家,当做我们的帮手。”

包国维为什么能够这么肯定?

汤飞凡和方新川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的是,这小子说过的话,从来都没有出错的。

明确自己的目标就好了,为什么要纠结于其中到底什么原因呢?

结束了在实验室里的会谈之后,已经到了傍晚。

方新川十分好客的邀请包国维,与他们一起“共进晚餐”。

本以为这两人会去同济大学的食堂吃,没有想到方新川将包国维带到了后院,掀开一口大锅说道。

“秉文你可别小看我们,我与飞凡兄在研究青霉素之上,或许没有你小子有天赋,可是在做饭上面,还是有那么一些天赋的。”

看到对方得意洋洋的模样,包国维好奇地看向大锅里面,只见得各种乱七八糟的蔬菜混杂在一起,加上几块肥猪肉,就凑成了一大锅面条。

面条闷煮了太久,以至于全部糊在了一团,就像是后世阿三的黑暗料理一般。

不知道方新川哪里来的自信。

可汤飞凡似乎完全不在意,他从旁边取出了一个海碗,足足有他的脸那么大,带着笑意装了一大碗面条,哧溜哧溜地吃了起来。

包国维一脸无语。

“两位是经费不足够么,我怎么记着,先前给两位支取了两万银元吧?为何不吃点好的?”

对于研究经费,包国维将先前与永安百货合作的口罩,以及与项松茂合作的大蒜素制药,两个方面的收益都交给了这两个人的研究工作。

对于青霉素的研制,包国维并不吝啬钱财。

所以,这么多经费,这两个人都花到哪里去了?

听到包国维的评价,方新川顿时有些不乐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