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荒村惊魂夜(1 / 2)

800里太行山,自古就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华北平原地区几个少有的躲避战乱和灾祸的世外桃源之一。

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声震动了华夏大地,日寇的铁蹄跨入了华北大地,狼子野心暴露无遗。到了1938年初,山西大部和豫北地区相继沦陷,中原百姓又一次直面屠刀。不过这一次,等待中原百姓不仅仅有战乱,随着花园口大堤上的一声巨响,水灾、旱灾、疫病、匪乱等等灾祸在短短时间里接连而至,仿佛上天的各路神仙和国民党政府都抛弃了这个曾经富饶美丽的中原大地。任由这里的人民水深火热,冷眼这里的百姓苦不堪言。就连太行山也不再给人们提供庇护,山里的各个势力明争暗斗,你死我活。

到了1942年,豫北很多地区更是颗粒无收,国民党政府官员和军队不仅不想办法救灾,还在变本加厉的收粮收税,四处抓壮丁。甚至于有的国民党官员为了掩盖灾情,对前来请求拨款拨粮救灾乡绅百姓撒谎,说是救灾粮已经快到了,导致很多百姓至死都在等待永远也到不了的粮食。到了最后已经断粮多日开始向陕西等地逃荒的灾民,很多连郑州都没到达就死在了路边,要知道这段路的距离连100公里都没有。而中条山战役国民党战败,日军收缴到的不仅仅是成堆成堆的武器,还有堆积如山的面粉,这些面粉可是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河南百姓嘴里夺走的救命粮啊。!

其实冯小刚导演拍摄的电影《1942》,只是在一部分上还原了当时的情况,毕竟生活在现代法治社会的人们,肯定接受不了当时很多惨无人道、惨不忍睹的情景。而且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安排在大过年的时候首映,想想也是可惜了一部这么优秀的电影,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

就在这年的深秋傍晚。裹挟着微微寒意的冷风吹落了几片柿子树上已经为数不多的红叶,树最高几个枝头上,几个红嘴的长尾巴喜鹊喳喳的做着天黑前最后的吵闹,旁边的几棵槐树已经早早的被饿疯了的百姓撸光了叶子,只剩灰黑的枝桠像是地狱里伸出来的鬼爪,无力的伸向只剩最后一丝光亮的天空。南太行的峡谷深处,一条蜿蜒曲折不具名的小径,沿着一小块一小块的梯田地头,推向山洼里依山而建的一个小村落。

村落早已因为这几年的灾害人去楼空,鸡鸣狗叫声也不复往日,若是好年景的时候,这个时间段肯定是少不了做晚饭时的炊烟袅袅。但是现在,这个小村落在夜幕的侵袭下却显得安静异常,让人走近一看就觉得像是走进了恐怖片的现场。

村子的中央是这片山坡地间少有的平地,十几座石头堆砌的石屋围着一棵三人都环抱不来的古老的皂角树而建,石屋屋顶的房梁和茅草都已经被烧掉了,四周的石墙被火熏的焦黑,本应在石墩上安放着的木门也被烧掉了半个,像是缺了门牙的嘴呲着,诉说着日本鬼子大扫荡的残忍。树下是一个更加低矮至不足一米高的土地庙,庙里的神像已不翼而飞,只剩下半个残破的香炉歪斜在门口。

又是一阵呼呼的山风吹来,皂角树可能是有些太大了。有的枝干生长的离得近了些,风一吹便摩擦起来,嘎吱嘎吱的乱响。

几具尸体被捆着双手挂在皂角树的横枝上,尸体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唯一相同的是脖子里都挂着相同的木牌,牌子上用碳笔写着几个大字"汉奸卖国贼"。有的尸体明显生前遭受了拷问,不仅衣服残破,甚至肢体也有些残缺不全了。

一看就知道这是土匪里心向抗日一方的队伍所为,太行山里也只有他们下手才会这么无法无天、无所顾虑,把这汉奸一家人整整齐齐的送去阴曹地府,而且为了杀一儆百还给整整齐齐、板板正正挂在了树上随风飘摆。

皂角树久经风雨,靠东边那个最粗壮的树枝已经枯了。枯枝上吊着的是一个十四五岁左右的少年,外面穿着黑色绸子做成的夹袄,袄子下是淡蓝色洋布做成的长褂,下身黑色洋布做的裤子,脚上千层底的布鞋少了一只,露出一只白色棉袜,估计是逃跑时或者被抓时遭到拖拽给丢了一只鞋子。

风吹着他的衣服猎猎作响,身体随着嘎吱嘎吱的响声摇摆着。让人很奇怪的是他的脸上并没有出现死人惨白色,反而仿佛是有些受不了冷风的吹拂,渐渐的红润起来。终于,不堪负重的枯枝咔嚓一声断裂开来。少年仿佛一下从睡梦中惊醒,随着一句"卧槽"的国粹,结结实实的摔到了地上。少年双手被绑,一时间也做不了挣扎缓冲的动作,"嘣"的一声,后脑勺正好磕到了地上的一个小石子上。顿时,世界又变得安静下来。

月上中天,一只猫头鹰飞过来落在了皂角树上,"咕咕咕喵"、"咕咕咕喵"的叫了起来,让整个场景更显诡异。

这时,树下的少年突然坐了起来,树上的猫头鹰吓了一跳,连忙飞走了。

只见少年长长的吐了一口气,仿佛在用喉咙吹哨子。一口气吐完,又像溺水被救出来的落汤鸡一样,又拼命咳嗽起来,咳嗽的撕心裂肺。

好不容易咳嗽的好点了,少年喘着粗气把捆着的双手举到眼前。他好像有点迷惑,搞不清楚当下的状况,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被捆着。凑近看到了捆着双手的绳头,张开嘴用牙撕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