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士农工商(1 / 2)

尤清之笑道:“儿媳话还没说完呢。若是二爷只想当个富贵老爷,竟没这么麻烦。趁着如今尚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地房舍地亩,族中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便是将来有了罪,这祭祀产业又不用入官。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还有个退路。”

贾琏是富贵窝里长大的,听到这里便笑道:“大嫂子竟和伯父一样,想得太远了些。哪里就论到入罪去了。

再说,我上头还有老太太、老爷、太太,府里也轮不到我做主。”

贾敬道:“就是你们这种自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的做派,将来不入罪才是怪事。”

尤清之笑道:“父亲别急。”

说着又看向贾琏,道:“二爷,老爷今日叫我来,是专为你的事,我们是一片好心,这你认不认?”

贾琏笑道:“这是自然,伯父和大嫂子都是替我着想,我心里甚是感激的。”

尤清之道:“你认就好,倒也不用你的感激。赦叔父送了不少好东西过来,若我们一点忙都帮不上,那些东西拿着也烫手。

你说你做不了府里的主,那就说回捐官一事。父亲看不上捐官,最大的原因便是觉得德不配位,名不副实。若二爷有了官职,做些实事,最好是大功劳,父亲觉得如何呢。”

贾敬道:“你说的不错,可他能做什么实事?”

“自然是上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老爷就教他什么。”

尤清之看向贾琏道:“二爷可愿意学?”

贾琏自是点头答应不提,又道:“只怕伯父和大嫂子费了心,却教不出我什么。”

尤清之笑道:“只要你肯用心,也不算辜负了我们。但若是饭都喂到了嘴边,你还嫌硬,再找我出主意,可是不行的了。”

贾琏忙道不敢。

“好了,你和蓉儿他们下去吧。我有话要和老爷说。”

“是。”

三人退下,惜春缠着不肯离去,贾敬和尤清之也没赶她。

贾敬道:“你刚才的主意,再细说说。”

尤清之笑道:“父亲,我管家理事,事情繁杂,最厌两种人。一是和我不是一条心,总是和我绕圈子的;二是不会做事的。皇上日理万机,要我说,父亲干脆做个直人,呈封信上去。直接问问皇上,他如今缺什么样的人才。”

贾敬笑道:“你这话不通。皇上能缺人使?”

“天下万民受其驱使,自然不缺。只是皇上是明君,定想要一个盛世,哪会嫌人才多呢。”

贾敬看向她,道:“你这主意是为了贾琏,还是别的什么?”

尤清之认真道:“前头和三太奶奶说起,族里这些子弟们,除了那些年纪小的,还在上学,其余的就是守着家里几块地。交完税,一年到头,也不剩下什么了。我们能帮的也有限。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这些天想了下,有个主意,想讨父亲的示下。”

“你说。”

“当时我和三太奶奶说,不如送这些子弟们去学门手艺,日后有个出路。三太奶奶却说如今有手艺的,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等闲不会收徒。即使收徒了,也要先给师父干几年杂活,师父看你顺眼了,才会教你。”

贾敬叹道:“这也不能怪他们,那是人家的饭碗。”

尤清之笑道:“儿媳没有指责他们的意思。我是说,府里能不能请些师傅回来,如同学堂里的先生一般,给族中子弟授课呢?”

“你这想法太惊世骇俗了些。士农工商,历朝历代都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汉书》中写:‘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者虽赐田,犹卖于商贾’。此风不可涨。”

尤清之道:“士农工商,农排第二,但却是活得最辛苦的。之所以要‘驱民而归之家,皆着于本,使天下各使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不过是统治者的把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谁会在乎这些呢?”

贾敬对她使了使眼色,尤清之会意,继续道:“皇上是明君,他在乎,可是坐的位置太高了,皇上看不到这些,或者有人也不想让皇上看见。”

贾敬便道:“就算是你说的这样,可粮食乃重中之重,若无农民,谁来保证产量呢?”

“父亲这话说到了重点,”尤清之笑道:“贾琏那里,我让父亲呈上一封信给皇上,问他想要什么样的人才。这就是个例子,若是担心粮食减产,或是让人改进农器,或是让人精耕细作,再或是让人去各地甚至是别的国家打听粮种,都是办法。比把农民们压在土里一味种田好多了。”

贾敬沉吟道:“这是大事,容我考虑考虑。”

尤清之笑道:“父亲是担心宁国府再次卷入朝堂里去?”

贾敬微微点头。

尤清之笑道:“所以父亲要抱紧皇上的大腿。我们不求功名利禄,这也不是一时之功。父亲的定力我是知道的,蓉儿受您教导,定也不差。真有做大的那一天,我们撒手就是。”

“你倒比我还敢说。”

尤清之笑道:“都是和父亲学的。”

贾敬哈哈大笑,惜春一直在旁边,没有作声。

这时学着贾敬的样子,仰头大笑。

贾敬瞪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