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开开眼界(1 / 2)

佳宁集团身上的神秘色彩,也为他带来不少的便利。

这一度让很多冷静、实事求是的银行家、投资者为之倾倒,他们认为无论陈松青承诺什么,他都能轻易办到,所以纷纷给他投资。

陈松青正是在这种经过他刻意营造的神秘气氛之中,展开了他的急风骤雨式的收购扩张行动。

现在这个时代远不像互联网时代那样,资讯如此发达,外人看来十分神秘的佳宁集团,在楚江河的眼中看来,就跟扒了底裤一样干净,没有一点儿神秘的地方。

佳宁集团的主业始终是在地产之上,它的成功一方面是创始人陈松青的大胆,一方面也得益于当时的客观条件。

七十年代,由于港城的发展战略,适逢港城政府正积极策划将香港发展成为国际性金融中心。

1978年3月港城政府宣布放宽自1965年银行风潮后实施的停发银行牌照限制,在其后九个月内一口气发出27个牌照。

由于银行数目急剧增加,带来了许多资金。

这时内地开始积极推行四个现代化计划,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种种有利因素,令市场一致看好港城的地产、股市前景,资金亦一窝蜂地涌入地产、股市,使地价、股价大幅飙升。

佳宁集团正是在此时迅速扩张,一时之间成为港城股市万众瞩目的新星。

其实它的手段说穿了一点都不神秘,只不过它融资的手段十分高明,特别善于利用银行贷款。

1978年,佳宁集团以1850万港元购入元朗一幅土地,即将其按揭给马来西亚的裕民财务公司,取得6000万港元的贷款;同年又将数月前以170万港元购入的一幅土地向交通银行抵押贷款2000万港元,比成本高逾十倍。

就这样,低价购买土地,然后高价抵押出去,佳宁集团短时间内手里积聚了大量的资金,然后再利用这些大量的资金到市场上购买一些资产,然后以同样的手法再次抵押出去。

简单点来说,就是买一块地皮需要10块钱,佳宁先掏出这10块钱来,然后将这块地皮抵押出去,获得100块钱。

在地皮上盖房子只需要5块钱,佳宁集团也出的起,这样手里还剩下95块钱。

佳宁集团如法炮制,再购得9块同样的地皮,再次抵押出去,获得900块钱。

拿了银行的钱,再盖成房子,预售出去,让老百姓交钱,还可以再次获得资金

就这样像上面那样操作,再次获得巨量的资金。

佳宁集团只付出了10块钱的成本,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现金。

佳宁集团创始人陈松青可以说是个天才人物,既会讲故事,又会融资。

简直就是许恒大与下周回国的贾老板的结合体。

佳宁集团此时的做法跟许恒大又是如此的相像。

可以说只要地产市场一直蓬勃发展,他就可以一直这样滚雪球。

可天不遂人愿,市场又怎么会一直向上?

有高潮就有低谷,在市场高涨时,这样做还可以。

一旦市场陷入停滞,甚至低谷,银行收缩资金,佳宁集团这手段就不灵了。

许恒大也何尝不是如此,要不是因为地产火爆,他手中的地皮一直增值,他那种玩法早就崩盘了。

这也是为什么佳宁集团只有短短几年的辉煌期,等到几年后港城地产市场回落,等到退潮时大家才能看到谁在裸泳。

到那时,大家一看,原来看似红火的佳宁集团实则已是千疮百孔,所谓的辉煌业绩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最终留下百亿规模的负债,最后暗然退场。

1979年,此时的佳宁集团还是个中型地产集团,还远远没有达到他的巅峰期。

不过就算他没有发展到巅峰期,但对楚江河他们来说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远远不是此时的他们所能抗衡的。

听楚江河说的严重,马亮也有点慌了,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办,只能问楚江河:“哥,那咱们怎么办?难道我们什么都不做就这样回去?”

“回去?不管张力了?”楚江河反问了一句,转向老武头说道:“老武,咱们现在最主要的是要找到张力,既然佳宁集团要找他们,我们就要争取在他们之前找到。这样吧,你拿一百万港币给你朋友,让他们出出力,帮着去大屿山找人。”

楚江河如此吩咐道,并且着重点明,只说招人,让他不要多说。

老武头点头应下,不过也有顾虑:“一百万港币,是不是有些多了?”

“没关系,就一百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要是钱少的话,别到时候你朋友知道对手是佳宁集团,就此退缩或者被对方收买,那我们也会十分被动。”

1990年以前,大屿山几乎就没怎么开发,那里现在还是比较原始的状态。

想要在那里找人,也不容易,他们如果往深山老林里一钻,一时半会还真的难找。

要跟佳宁集团抢时间,只能尽可能发动自己所能动用的力量。

钱什么的无所谓,最主要的是要找到张力。

老武头思付一番,觉得楚江河说的有道理。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