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立国大明,改元弘武(1 / 2)

正月初一。

四鼓时分,当杨骁身着衮冕升坛告祭天地时,天气陡然转好。

天宇廓清,星纬明朗!

大明君臣心中因为天气而虚惊了一场,而这一神奇而巧合的天气变化后来被宣传为天命所归的“天开景运之祯也”。

既然天气晴好,登极大典自然如期举行。

杨骁之前固然说了大典事宜,一切从简,但还是显得十分繁琐的,该有的过程必不可少。

他穿着的这一袭衮冕,就是日夜赶工,最新制作出来的。

按照形制,皇帝冕冠十二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充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充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杨骁穿着的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口、袖端、衣襟侧边、衣襟底边都是本色。

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前三幅、后四幅,腰部有褶裥,裳的侧边,裳的底边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后不缝合。

中单以素纱制作,青色领、褾、裾,领上织黻纹十三,蔽膝与裳同色,织藻、粉米、黼、黻各二,本色边。

另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

光是这一套衮冕,就造价不菲了。

“呜——呜——呜——呜——”

“咚!咚!咚!”

伴随着充满肃穆之气的鼓角声响起,汴京城的南郊,汴水河畔,在万众瞩目之下,杨骁就搭乘了玉骆,抵达祭台之下。

此时此刻,汴京南郊有着数万臣民齐聚于此,都为了一睹杨骁祭天时候的风采。

在公卿百官的陪同下,杨骁来到了祭台,并独自一人,缓步登上了台阶。

台阶很高,有整整十丈高,分为九十五级,代表至数“九五”。

每一级台阶两边,都站着披坚执锐的宿卫。

每个宿卫脸上都戴着金色的面具,身穿金甲,披着绯红色的斗篷,手上握着一支方天画戟。

等杨骁路过的时候,他们就会单膝下跪,表示恭敬。

在台阶上,还插着五色金龙小旗、五色龙纛,单龙赤团扇、双龙黄团扇,五色花伞等仪仗。

杨骁就这样缓步登上了祭台。

这真是一种体力活!

穿着如此厚重的衮冕,还要登上九十五级的台阶,可不是折磨人吗?

好在杨骁的体魄超乎常人,哪怕是走上了高耸的祭台,仍是气定神闲的,没有喘粗气。

此时此刻,在祭台上,一尊金黄色的四足铜鼎,已经燃起了熊熊烈火,滚滚浓烟笔直的升空。

这铜鼎表面镌刻着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如麒麟、猛虎、凤凰、孔雀等动物栩栩如生,也有山脉、河流等自然风貌。

在铜鼎的一侧,香案上,放置着牛头、羊头、猪头,以三牲祭天。

香炉、祭文、三炷香、玉璧、玉圭等物,都放置于其上。

杨骁旋即虔诚祷告,还宣读了自己的《即位诏》。

“朕惟中guo之君,自唐运既终,先后有梁、唐、晋、汉为天下主,传及子孙,四十有余年,今汉运亦终,海内土疆,豪杰分争。”

“朕本河西寒士,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凡河西、陇右、河北、两淮、江北、汉、沔、浙、丹及西南诸部蛮夷,各处寇攘,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已皆戡定,民安田里。”

“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

“勉循舆情,于秦二年正月初一日,告祭天地于汴水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以秦二年为弘武元年。”

“是日,恭诣太庙尊四代考妣为皇帝、皇后,立太社、太稷于京师。”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随着杨骁的话音一落,群臣以及数万观礼的百姓,尽皆齐刷刷的跪了一地,三呼万岁。

接下来,杨骁又在王朴、范质、高行周、符彦卿等公卿百官的陪同下,返回了崇元殿,接受群臣的朝贺,并对他们一一封了官职。

大明的官制,沿袭了唐自五代以来的官制,基本不变。

这样的官制固然臃肿,杨骁有心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却也知道此事不能操之过急,故而作罢。

在大体上,朝廷的官制还是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但是对官员品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枢密使王朴,正二品;

枢密副使李谷,从二品;

三司使兼开封尹范质,从二品;

中书令魏仁浦,正二品;

侍中兼太师冯道,正一品;

尚书令王溥,正二品。

这是宰相级别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杨骁原来的亲信,一律加了检校太尉或检校太傅的头衔。

冯道则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