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郑玄劝学,传道授业解惑(1 / 2)

师出同源?

刘备又惊又喜。

卢植是扶风郡马融的门下弟子,郑玄口称扶风马师,又言师出同源,那必然也是马融的门下弟子了,而且还是卢植举荐给马融的!

这下稳了!

刘备来时的忐忑,瞬间消失大半。

同样,郑玄看刘备的眼神也不同了。

虽然郑玄比卢植年长,但学无先后,达者为师,郑玄受卢植举荐才拜入马融门下,称呼卢植一声“子干兄”是对卢植的尊敬。

卢植的品行,郑玄亦是非常清楚的,庸碌俗人,是入不了卢植眼的。

刘备能成为卢植的门人弟子,就意味着刘备的品行在卢植眼中是合格的。

“卢师得罪了董卓,称病返乡了。”刘备并未因为卢植和郑玄的这层关系而失态,依旧谦恭守礼。

郑玄捋了捋美髯,对刘备又高看了几分,考校道:“玄德在子干兄门下,治何经典?”

治何经典?

这可将刘备给难住了。

虽然求学于卢植门下,但刘备却是个“不甚乐读书”的学渣。

但郑玄询问,刘备又不得不答,只能硬着头皮道:“卢师提点,主要诵读《汉书》和《礼记》,闲暇的时候观阅《六韬》和《商君书》。但刘备愚钝,虽然求学于卢师,却都只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研究经典了。”

郑玄目有赞赏之意:“读《汉书》可知前朝兴衰,读《礼记》可晓典章制度,读《六韬》可懂行军兵法,读《商君书》可明富国强兵。”

“子干兄对玄德给予了厚望啊!”

“《荀子》劝学有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子干兄授业,最善因材施教,既然提点玄德读这《汉书》《礼记》《六韬》和《商君书》,那玄德就不可妄自菲薄,以愚钝为借口而不潜心诵读研究啊。”

刘备顿时一愣。

在卢植门下求学的时候,刘备还真不明白卢植为什么会提点自己读这四部书。

作为一个“不甚乐读书”的学渣,刘备见其他人学的都跟自己学的不一样,下意识的认为是没有读书的天赋而寒了卢植的心,卢植都默许刘备摆烂了。

但现在,郑玄将卢植提点刘备读这四部书的用意,明明白白的阐释给刘备听。

如醍醐灌顶一般,刘备之前想不明白的,忽然全都想明白了。

知前朝兴衰、晓典章制度、懂行军兵法、明富国强兵。

这可是位列朝堂的三公九卿,亦或者牧守一方的州牧太守才会去研究考虑的。

卢植对刘备的期待,并非是让刘备跟普通的儒生一般去研究经典,而是让刘备去学习如何当一個公卿大臣!

但可惜,刘备以前不懂,这四部书也读了个一知半解,以至于到了三十才堪堪当了个高唐令。

还是因为世道混乱,陈纪无人可用,矮个子里拔高个儿当上的高唐令,这要放在以前,别说高唐令了,刘备能当个亭长都不错了。

“恩师对我,竟然给予了如此厚望吗?”刘备又是惊喜又是懊悔。

惊喜的是卢植的厚望,懊悔的是求学的时候在摆烂。

但很快,刘备又整顿了心绪。

虽然醒悟得比较晚,但如《论语·里仁》中说的一样,“朝闻道,夕死可矣。”,现在开始认真学,也不算太迟。

更令刘备增添了信心的是,郑玄在劝学!

用《荀子》劝学篇来劝学,这意味着郑玄已经将刘备视为后生晚辈来教诲了。

刘备起身,作揖长拜:“愚侄刘备,拜谢师叔提点!今后必定潜心诵读研究,不辜负卢师和师叔的厚望。”

虽然读书不行,但刘备心思机敏,又善于结交。

借着郑玄劝学的机会,刘备以同门晚辈谦称,直接拉近了跟郑玄的关系。

师出同源,刘备自称愚侄唤一声师叔不能算是谄媚。

而一旁的王脩,早已经目瞪口呆了。

说好的考校,怎么变成了同门认宗了?

这一眨眼的功夫,刘备就成郑玄的师侄了?

郑玄哈哈大笑,看刘备是越看越满意。

“玄德这次来寻老夫,可还有其他事?”郑玄明知故问。

有了跟郑玄的师叔侄关系,刘备也不藏着掖着了,坦言道:“师叔,愚侄这次来,有两件事。”

“第一件,是想请师叔次子郑平出仕高唐县县丞一职,早晚听其教诲。”

“第二件,是平原郡的陈相,托愚侄给师叔送信,希望师叔能举荐一些贤士出仕平原郡。”

郑玄微微吃惊:“颍川三君之一的陈纪陈元方,老夫早有拜会之意了!”

刘备恭敬的将陈纪的书信递给郑玄。

扫了一眼,郑玄静思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