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变形机甲(1 / 2)

在联合政府大力推进下,机甲研发制造部迅速成立。

不过不同于ppdc进行的“猎人计划”项目,联合政府准备优先发展使用人工智能操控的“无人机甲”。

相比于“有人机甲”,“无人机甲”的优势相当明显。

采用机载智能量子计算机实时操控,能够获得远超人类大脑神经反应速度的效果。

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战场环境,分析敌我双方,进行实时数据化计算,为自己的作战行为寻找最优解。

面对开菊兽,联网状态下,这些外星怪兽面对的不是单一一台巨型机甲,和一两个驾驶员之间的搏杀。

而是和联合政府引以为傲的强大人工智能MOSS作战。

即便不进行联网作战,以巨型机甲内部舱室庞大的空间,也能轻松装下专门为巨型机甲开发的智能量子作战控制系统。

这种“便携式作战控制系统”,单从算力水平来看,能够轻松处理千万级人口,一座巨型城市的一切运算需求。

用来为一台巨型机甲服务,简直绰绰有余。

“无人机甲”更明显的优势,还体现在它们可以突破巨型机甲“类人形外观”的设计。

没有人类驾驶员这种“累赘”,就不用再拘泥于具体的外在设计,一切向战斗力的提升看齐。

而从机甲战斗力的方向来看,ppdc内部机甲工程设计师们公认的是,仿生学昆虫,动物类型的外观设计,比起类人形机甲,要更适合战斗。

ppdc的工程师们不是没有设计过仿生机甲,但这些机甲的操作,对于人类驾驶员来说,实在太过困难。

而且以ppdc掌握的科技水平,也根本无法研发出“高计算力水平”的控制系统。

所以他们只能寄希望于人类驾驶员操控的类人形机甲。

ppdc,乃至于整个环太平洋位面人类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在联合政府这里根本不足为道。

花费一个月时间,联合政府机甲部门吃透了ppdc多年来在“猎人计划”上的设计,研发,制造的经验和教训。

随后很快便设计出了第一版属于联合政府的无人机甲。

“验证版原型机”的配套生产图纸被发送到第二位面工业基地后。

拥有四个位面人力物力资源供应的第二位面工业基地,立刻爆发出强大的生产能力。

短短12天的时间,就将超过一百万个机甲零部件,从无到有地生产了出来。

大到机甲外壳部件,小到拇指大小的电器元件,全都分门别类地生产了出来。

承接生产任务的工业基地,甚至还贴心地给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了“余量备用”的部件,以便随时进行更换,维修。

第二位面的工业基地负责“无人机甲”项目绝大部分基础零部件的生产。

技术含量最高的动力,火力系统,则由第三位面太空战舰生产制造部门协助进行。

考虑到战斗安全性,以及设备体积大小相关问题,“无人机甲”的验证机型号,并没有采用重核聚变能源供应。

应用在太空战舰上的“赛博坦能量晶体能源供应”也并未被考虑。

最终技术相对落后,同时也更稳定,更安全的“氦-3能源动力设施”,成为了“无人机甲”的最终动力核心。

火力系统上主要采用“冷兵器”和“热武器”搭配的方式。

比钨钢合金,钛合金更优秀的赛博坦合金材料,成了实验原型机的冷兵器制造材料。

机甲部门为原型机设计了多达十种冷兵器方案,链锯剑,动力突刺长矛,锯齿螺纹刀,旋转飞轮等等。

原型机的冷兵器武器接口采用了模块化设计。

各种冷兵器方案,都可以通过后期更换,加装的方式,进行自主选择搭配。

热武器方面,机载电磁脉冲炮只能算是其中最不值得说道的普通武器。

来自赛博坦文明的等离子射线武器,热熔炮,各种能量武器层出不穷。

且大都拥有“高温灼伤”,“低温冷冻”的功效,能够有效制止开菊兽伤口流出的血液,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二位面早早生产好的零部件,迅速被运送到第三位面进行组装。

在那里,联合政府机加部门将进行最后的调试工作。

当动力系统模块,火力系统模块,以及战场操作系统主控核心安装完毕后,这台外形酷似“八爪蜘蛛”的无人机甲原型机,终于成功完成组装。

从设计到最终组装完毕,一共仅仅耗时33天。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了。

机甲部门还要对这台原型机,进行各种复杂繁琐的调试任务。

“无人机甲”项目告一段落,联合政府准备的“有人机甲”也在同步进行之中。

“无人机甲”的各种优势有目共睹,但有一个巨大的劣势是绝对无法忽视的。

那就是“无人机甲”对强电磁脉冲武器的防护能力,相当差劲。

开菊兽,或者说制造开菊兽的幕后黑手,拥有强悍的自我学习能力。

登陆地球的开菊兽实力越来越强,甚至出现了躯体物理攻击之外的能量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