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606不吐不快(1 / 3)

小王同学没有喝酒,吃了点菜,喝了碗疙瘩汤就提前撤了。

小王同学一走,屋里这几杆大烟枪就如同飞鸟出笼,鱼跃大海,纷纷点起了烟。

哎吆,这一顿吞云吐雾,把唐植桐熏了个够呛,瞬间不想抽烟了。

“老唐,真不抽一颗?文文走了,我们不说,她不会知道的。”程少军这回可逮着机会了,一屁股坐唐植桐旁边,勾肩搭背,坏笑道。

“还是算了吧,我能戒这么多天不容易,这一抽又前功尽弃了。”唐植桐抵制住了诱惑,又端起茶杯,提了一个酒。

四九城这边喝酒的风气没有鲁省、豫省、东三省、蒙省重,哥几个喝的都比较随意,没有规定必须喝几个,但有一条,必须得喝高兴。

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人,酒劲上来后免不了一番挥斥方遒。

唐植桐哼哼哈哈的应着,不打算掺和,指点江山嘴上是痛快了,但人轻言微,起不到什么作用。

程少军看唐植桐不说话,就搬出了父亲的肯定,想着让唐植桐发表一下意见。

“我就是随口一说,让叔叔见笑了,当不得真。”唐植桐笑着摆摆手,很是谦虚。

“说说嘛,今儿都是自己人,又不是在外面胡说。”霍效平在一旁催促道,他的父亲在粮食口上班,最近为了供应问题着急上火,满口的溃疡,霍效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病急乱投医,他想听听唐植桐的看法。

刚才谈到的是粮食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太敏感,但什么事都不做,又对不起来这个年代一趟。

唐植桐一直想做点什么,也是这么去践行的,创汇的根本目的还是想着让外汇充足一点,多买点粮食,至于能有多少能用在购买粮食上,他就不得而知了。

在得知霍效平的父亲在粮食口权位比较重以后,唐植桐心思就有点松动。

当然了,唐植桐位卑言微,说点啥也起不到大的作用,但要是自己说的能得到霍效平父亲认可,并争取一下呢?

哪怕有点轻微的改变,多留下一点粮食,也算自己尽了一份力,没白来一趟。

“效平兄这个问题可难住我了,毕竟我也不能凭空变出来粮食。

我觉得吧,想要粮食安全,不能光看纸面上的数字,得亲自去下面走走。

老人家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去看看总不会是坏事。

以前的人总说农民是看天吃饭,按照我的理解,这个‘看天吃饭’,不是什么都不做,其实民间有不少优秀经验的。

农谚,你们都听过吧?

去年十月下旬下了一场雨,那时正值农历九月下旬。

有句农谚叫:雷打九月头,来年麦不收。雷打九月尾,坟堆遍地留。

今年是不是真的有谚语说的这么严重,我也不知道。

但这谚语既然传了下来,就可能真的发生过。

至于关于什么时节下雨刮风将来会出现什么天气,相信其他地方也有预示着以后天气的谚语。

现在科技水平还达不到,咱没法预估春天、夏天的天气,但农谚是几千年来总结下来的经验,能不能参考,只要派人挨个地方找农民走访一下,看看地里的实际情况,心里就有数了。

我无比期盼着这些预示着将来情况不好的农谚不会应验,毕竟咱才建国十年。

可万一应验,就有些吓人了。”

唐植桐说到这里,神情就有些沉重,他是知道接下来几年的走向了,天气确实发生了异常,大面积干旱。

但不能说自己知道即将发生饥荒,否则被说作蛊惑人心都是轻的。

实际上从去年秋天起,某些地方就有了迹象,报纸上时不时写一写某地集中人力物力抗旱,灌溉多少多少亩良田。

唐植桐叨叨叨,输出了一大堆,主要意思就一个,别特么闭门造车、拍拍脑袋就硬压数字,都他么下去看看农民的饭碗里有啥!

只是这人呐,鞭子不抽在自己身上感觉不到疼。

唐植桐端起杯子,自己喝了一口,事实就是这么个情况,越说越压抑,喝酒解解压,也是在心里盘算一下后面怎么说合适。

“从现在往前推,有文字的历史大概三千多年,正儿八经的史书一个书架也能塞下的。

但就这么一书架的史书,记载的饥荒就有五千多次,平均两年三次。

每当有饥荒,史书上都会有‘岁大饥’三个字,如果情况再严峻一点,还会有‘易子而食’四个字。

七个字道尽了百姓的艰难。

我真的不想咱们新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也是真的觉得咱现在实行票证是对的,能尽量保持公平、公正。

这么做,归根结底还是粮食不够吃闹的。

要想粮食够吃,除了保证良田产出外,我觉得还要开源节流。

不怕你们笑话,去年夏天的时候,我去外面摘过槐花、榆钱,也挖过野菜。

下雨的时候去抓过天牛,晚上去摸过知了猴,偶尔还会出去打个猎,运气好也能打到个斑鸠、兔子啥的。

这些都是能吃的。

还有我这院子,开春会种菜,就连我们单位也开出来了一块地,多少也能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