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愚人节恶搞(1 / 2)

1921年的美国——

别说1921年了,2021年的美国也有童工。

不仅有童工,而且还有童婚呢。

在美国的某些州,一夫多妻是合法的。

美国黑奴制度一直到2013年才彻底废除,而黑工作为美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估计会和美国这个国家既寿永昌。

美国自身问题虽然数不胜数,大部分美国人却自我感觉良好,尤其那些能拿出15美分买报纸的有钱人,他们对于欧洲国家的感情更复杂。

美国这些有钱人,一方面仰慕欧洲,希望得到欧洲的认可。

一方面又拼命诋毁欧洲,以证明美国的先进和发达。

可以怀疑有钱人的立场,不要怀疑有钱人的智商。

1921年初的美国,威尔逊重病无法处理政务,哈定要等到3月才能履职、。

从欧洲回来的400万美国大兵无所事事,身无分文,流浪在城市里,成为治安的最严重隐患。

经济危机爆发后,工人失业,农民收入减少,各行各业纷纷陷入萧条,有钱人拿着钱不敢投资,甚至连银行都不敢存。

天知道哪天银行就倒闭了。

美国有钱人最喜欢投资新兴经济体,在俄罗斯崛起之前,德国是美国资本最青睐的国家。

在《大西洋》刊登俄罗斯消息之前,美国资本家已经开始对俄罗斯进行投资。

《大西洋》刊登俄罗斯消息后,俄罗斯在美国发行的债券突然受到市场狂热追捧。

为促进债券销售,俄罗斯债券之前的发行价格为票面价值的百分之九十。

短短一天之后,俄罗斯债券不仅恢复正常价格,有人甚至愿意溢价收购。

经过几个月的发酵,《大西洋》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纽约之外,针对俄罗斯的这期报道,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学生们中间广泛传播。

经济危机期间,即便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也不好找工作。

哈佛的名气虽然大,学生的预期也很高,待遇差的工作,哈佛的高材生们是看不上的。

经济危机爆发后,即便洛克菲勒、多尔戈鲁科夫这样的大企业,也纷纷降低员工的待遇水平,降本增效。

这都是比较好的了,至少没裁员。

那些失去工作,赋闲在家,生活无以为继的人才是最惨的。

也不对,最惨的应该是那些资金耗尽,变卖家产,想尽各种办法,最终依然无奈破产的中小企业老板。

失业不可怕,经济只要好转,再找份工作依然还能活下去。

老板破产不仅家产荡尽,而且还要背上一屁股债,一辈子都无法翻身,很多人因为无法接受现实,上天台一跃而下。

由于就业不及预期,很多哈佛应季毕业生选择留校继续深造,以此逃避现实。

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詹姆斯,和他的室友比利约好一起留校。

但就在三月份的一天,比利突然接到一份俄罗斯企业的邀请,决定前往俄罗斯工作。

“为什么?”

詹姆斯很难过,这年代的再见,可能就是永远。

“难道你还没有意识到吗?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俄罗斯才是最好的选择。”

比利很冷静,他手边的《帝国涅槃》,是《大西洋》为俄罗斯出版的专刊。

随着销量越来越高,《大西洋》已经从每周一期,增加到每周两期,并且陆续为欧洲国家制作专刊。

《大西洋》为欧洲国家制作的专刊,纸张采用更高档的铜版纸,内容包括旅行家撰写的游记,和专业摄影记者拍摄的大幅彩色照片,每一本售价高达25美元仍供不应求,很多欧洲老移民,纷纷抢购《专刊》,以聊解思乡之苦。

由于欧洲国家的历史不同,《大西洋》为俄罗斯制作的专刊多达125页,25美元肯定是赔钱的,《大西洋》杂志社却加量不加价,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俄罗斯大亨都要来美国经商,美国才是未来!”

詹姆斯对美国坚信不疑。

“美国确实是富翁的天堂,但却是我们穷人的地狱。”

比利对俄罗斯的向往,胜过对美国的爱。

“比利,你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已经脱离贫民阶层,即将成为——不,你已经跻身精英阶层。”

詹姆斯为好友感到惋惜,不知道比利吃错了什么药。

“美国曾经是我的梦想国度,但现在不是了,我现在无比确定,我的梦想只有在俄罗斯才能得以实现。”

和詹姆斯不同,比利是来自法国的新移民,他出于对美国的认可来到哈佛求学,现在又因为同样的原因放弃美国。

比利最喜欢读的书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托马斯·莫尔创作的《乌托邦》,他被这两本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深深吸引。

来到美国之后,比利终于认清了美国的本质,这里根本没有所谓的自由和皿煮。

也对,清教徒建立的国家,怎么可能是皿煮和自由的呢。

“你错了,只有在美国,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俄罗斯只不过是一个披着民主外衣的封建国家,你所看到的都是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