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大明北伐分兵出击,必然失败!
朱标兄弟面色难看对视了一眼,不知该如何接话。
放眼天下,敢对父皇和徐大将军的军事决策提出悖论的,怕也只有林先生了。
“咱们话题再回到三国,大家都知道三国里,魏国最强,东吴次之,蜀汉实力最弱。”
“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刘备拿下益州时,蜀汉实力达到顶峰,丝毫不逊魏吴两国。”
林澈端起茶盏喝了口茶,继续道:
“可惜强盛时期十分短暂,这个时期的蜀汉坐拥荆州、益州还有汉中地区,东可以出击中原,北可以拿下关中要地,还可以顺长江南下。”
“这期间无论是从战略形势还是兵力规模上,蜀汉足以抗衡曹魏与东吴。”
“就在蜀汉如此大好形势之下,却因为一件事改变了整个形势变化。”
“你们应该知道什么事?”
林澈放下茶盏淡淡问道。
“关羽丢失了军事要地荆州!”
朱标没有丝毫犹豫直接答道。
“不错!”
林澈点了点头,赞同道:
“关羽不但丢失了荆州,还被吴将吕蒙俘虏,最后丢了性命。”
“这件事直接导致蜀汉与东吴反目成仇,多年的结盟土崩瓦解,形势骤转。”
“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倾其所有兵力,发兵讨伐东吴,然而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惨败而归。”
“蜀汉从此一蹶不振,彻底丧失了与曹魏抗衡的本钱。”
“龟缩在益州一隅,偶有出击也对曹魏形成不了大的威胁。”
“民间甚至部分学者,都把蜀汉最终覆灭的原因归结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上,其实,当时的形势就算换做诸葛亮来守,结果都是一样的。”
“真要说错,就错在诸葛亮出山时,给刘备的《隆中对》上,诸葛亮从一开始对天下的判断,就有失偏颇。”
“而随着蜀汉实力越来越强大,诸葛亮并没有对自己的判断作出修改,而且越错越深,直到蜀汉覆灭…”
说到这,林澈看了眼目光有些呆滞的朱樉,没好气问:
“咱在讲课,你在想啥?”
“你不会连诸葛武侯的《隆中对》都不知道吧?”
“要真是这样,你还是趁早滚蛋,你这样的学生咱真教不了!”
此言一出。
朱樉顿时浑身一紧,回过神来,赶紧道:
“先生!”
“这《隆中对》咱知道!”
“咱刚才就是在思考…这《隆中对》是哪里出了问题!”
“诸葛武侯的《隆中对》帮刘备初定战略方向和目标,看不出有啥毛病啊!”
“咱知道当时的刘备,可是一无所有,被曹操追赶的只能寄居江东刘表,有了武侯的建议,不是挺好么?”
闻言。
林澈好奇的看了眼对方,这小子对三国还是有些了解,居然知道刘备寄居江东。
不过,这小子往往对知识的了解,只有表面。
涉及深层次的东西,就不能说出个所以然。
林澈不客气道:
“从表面看《隆中对》确实没什么毛病,可是你仔细分析一下,就能看出其中问题所在。”
“《隆中对》提出让刘备占据荆州,还要做到与东吴联合,抗拒曹魏。”
“这里就存在一个巨大问题,要知道荆州是东吴的势力范围,战略要地,你想要占据人家的荆州,这不是挖人家墙角吗,东吴会和你联合抗曹么。”
“就算有短暂的联合抗曹,可是在根子里,两家已经结下了深仇大恨。”
“荆州地位有多重要,是曹蜀吴三方争夺的军事重地。对东吴尤其重要,一旦丢失荆州就等于把腹地暴露给了曹魏。”
“直白说,荆州对于东吴而言,是关乎国运的存在,也就是说蜀汉抢占荆州,实际上就是把东吴这个盟友推向了曹魏。”
“咱们抛开表面看问题实质,不是关羽骄傲自满使得东吴拿下荆州,而是因为荆州在别人的手里,对东吴威胁太大,必须要拿下来。”
“就算诸葛武侯亲自坐镇荆州,也免不了要丢失!”
“所以,从诸葛武侯的《隆中对》策划开始,就制定这个策略的失败!”
“同理,大明北伐亦是如此!”
“洪武帝从开始规划北伐就是错的,就算中途改变,也难以扭转乾坤!”
话落。
鸦雀无声。
朱标坐在那里陷入沉思:
“蜀汉兵力本来相对于曹魏、东吴就兵力不够,可还是在千里之地,兵力一分为三。”
“刘备收服益州之地,接着攻打汉中,而最重要的荆州之地,只有关羽的一些兵马,根本分不出兵来增援荆州。”
“这么说…在失荆州之前,关羽攻打樊城,难道是正确的?”
“倘若没有东吴的突袭,那么关羽拿下樊城后,与荆州成为犄角之式,进可攻退可守,对于守住荆州有诸多利益。”
“真正错误的是诸葛亮在此关键时刻,一定要拿下汉中,造成蜀汉三处用兵,在东吴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