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魏易立意,天武之诺(1 / 3)

第十二章魏易立意,天武之诺

文试继续着,第五试、第六试相继结束,文试六试至此宣告结束,而文试的揭榜之日则是定在了下元大会举办当月的十五日。

文试揭榜次日便是武试开场。

文试考生现在剩下的就只有等待,三天后揭榜,这三天里能做的似乎只有等待。

但下元大会已经召开了太多次,早已延伸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

文试结束后的三天,文试考生们会三三两两的相约聚餐,前百考生更是会由当届的夺魁热门牵头,在状元楼大宴学子,每位学子可以带上自己的家眷来体验修习文道带给他们的种种妙处。

魏易作为前百考生自然也是在邀请行列,而此次下元大会作为牵头一方的则是魏武侯的嫡次子魏旭魏长明。

大周男子十六及冠,魏易虽早已及冠,但至今未有长辈给他取字,因而至今仍旧是单名一个易。

对于武生而言,有没有字其实无所谓,他们不在意这种东西。但放在读书人的魏易身上代表的意义就很多了。

无字,意味着无父无母无长。一个及冠的读书人却没有字,这就代表这個读书人没有得到任何一位长辈的认可,这在极其重视礼的文道当中是很严重的事情。

魏易自是有长辈所认可,但文道取字的长辈是有讲究的。如果魏易是无父之人,那么文道修为高于魏易或是年长于他的长辈皆可为他取字。

但魏易不同,他的生父是魏武侯,是文道有名的大儒。文道修为与大儒境界相差甚远,但普遍而言,只要文道成就足够,便可称大儒。

想给魏武侯的儿子取字,哪怕只是一个妾生的旁系子弟,想要给他取字也需要与魏武侯相当。

认可魏易的长辈有不少,但可惜,魏武侯的地位太高了,堪称六司大修下第一人,也是少有的修为未曾达到六司便被称作大儒之人。

这样一个隐隐有着六司下文道第一人名头的侯爵,魏易接触到的人当中只有一个人可以给他取字。

但魏易很有自知之明,没有妄想着那位会给他取字。

两者非亲非故,纵然他身具天灵根,但这也只是天赋,在那位的眼力或许仅仅只是有些潜力,想要让那位为他取字……

想什么呢。

状元阁之中,魏易无奈的笑了笑,最近仙道修为提升太快,以至于他现在的心境都有些飘飘然了。

怎么会妄想到让那位为他取字呢?

不过,想归想,但魏易心中还是抱有一丝丝的希冀。

也许,自己第六试《立意》的文章能够引起那位的关注也说不定。

魏易自知那篇立意之文会在这席卷天下的朱圣一脉中引起滔天巨浪。

他本意低调,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当他每每看到这些朱圣一脉的文人满口朱圣却肆意妄为,鱼肉平民。

当他看到周身皆是赞颂朱圣立言、立意之文。

当他想到那些深夜苦读,却因不愿加入天地文宫而被迫放弃文道的读书人。

他沉默了。

诚然,他与这些文人一道歌颂朱圣功德纵然可以考取功名,能够让春雨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这真的是他想要的吗?

读书……什么时候变成了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人上人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流传万古的圣言四句,是为了后来读书人成为人上人吗?

不,不是的。

文道的作用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君子之身,齐和睦之家,治安居之国,平万世太平之天下。

读书不是为了成为人上人,而是为了人上……没有人!

魏易倦了,厌倦了如今这个被阴霾笼罩的文道。

他想要做点什么,哪怕他自己的力量微乎其微,但他也想要做些什么。

总要有人去做,去发声,那个人,为何不能是他魏易呢?

功名……

呵。

魏易眼底闪过一丝疯狂。

从他写下那篇推翻了朱圣立意的立意之文开始,他就已经踏上了与朱圣一脉无法调和的道路。

理念之争,不死不休!

安和园。

林染的仙魂静静地观看着苏玉面前的考卷,无视了苏玉如同奔丧的黑脸。

《知行合一》

四个飘然俊秀的大字跃然于纸上,力透纸背。见字如见人,只是一眼看去便令人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文采盎然的少年郎形象。

只是,相较于字,文章内容无疑是更加重要的。

文试第六试为立意。

朱圣立意存天理而灭人欲后再无新意,后来者所有的立意都是在朱圣立意之上进行的,无非是对朱圣立意的深度解读,好一些的扩充朱圣立意的理解,归根结底都不可能突破朱圣立意这个框架。

但是这篇出自魏易的文章却是不同。

“何为知行合一”

“在理智的情况下去辨析事情的因果是为知,冷静处理问题是为行。”

“知行合一,其重点在于知与行……”

“知而行,行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