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她挺怕虫子的,但是蚯蚓是个例外。
小时候穆爷爷的孙子在她还不懂事的时候跟她说,蚯蚓粉粉的,其实是一种很可爱的虫子,不会咬人,还会帮助植物松土。
小时候她被这些对蚯蚓的赞扬洗了脑,长大后就真的不觉得这个东西恶心了。
所以要不怎么说教育得从娃娃抓起呢。
抓了几条蚯蚓,赵叶青把它们按在石头上用薄薄的小石子分割成了几段。
再在水边刨了一小坨泥巴,把一部分蚯蚓段混在泥巴里捣碎,和泥巴混合均匀放进捕鱼笼里。
混合了泥巴的蚯蚓饵料能保持较为长久的引诱力,不容易被水冲淡,也不容易一下子就被进来的小鱼吃掉。
因为捕鱼笼是用塑料瓶做的,质量轻,所以上边扎了几个孔,这样放进水里,水从小孔灌入后就不会浮起来。
剩下一部分蚯蚓段就是用来钓小鱼的了。
小水潭的鱼个头都不太大,她见过钓到最大的也就巴掌长,要想钓大的还得去山头后面的小湖,有点远,她只在小时候去过一次。
小鱼的嘴小,得用鱼钩从蚯蚓饵上挂下来一小块,蚯蚓段太大了,直接用小鱼吃不到饵也就不会咬钩。
水,小而深为潭。
这个水潭是圆形的,周围很多凸起的大石头,中间水潭面积大约150平左右,靠近边缘的处较浅,水质清澈透明,而最里面水流落下的地方则最深,可能有15米以上的深度,水是蓝绿色的。
不太好找,稍微参考一下
小时候夏天她常在水潭里游泳,奶奶在一旁看着她,每隔两分钟就会提醒一句不要往水潭深处去。
她把鱼笼放在一处树荫下的水底石缝中间,自己则坐在大石头上,把鱼竿往水潭深处抛。
山里的鱼比城市的鱼好钓的多,鱼钩刚抛出去,就有口咬上了。
连轻轻试探都没有,直接一口咬死,拽着鱼线往下拖。
赵叶青被这傻鱼弄乐了。
这也太好钓了。
基本就是鱼钩一甩下去,就是一条小鱼。
不一会儿,水桶里就有了十来条。
可能是这动静来回好几次,鱼儿也学乖了些,这次的鱼钩抛下去几分钟了还没动静。
赵叶青都有些怀疑是不是饵已经被吃掉了,正想拉起来看看,鱼线轻轻颤动了一下。
是有条鱼在轻碰鱼钩。
这是她今天第一次遇到有鱼在试探,试探后就轻咬了一口,她感受到鱼线被拖的往下拽,但是力道很小。
这时候不能提竿,还没有咬死,提竿就会脱钩。
又过了几秒,水面微微泛起涟漪,她感受到鱼钩被猛的往下一拽。
赵叶青站起身,猜测这条鱼可能不算特别小,她的鱼线很细,鱼的拉力是很大的,她绑的结不好,本身就会缩小鱼线的受力,更何况鱼的拉力是自身重量的三倍。
鱼竿是细竹子做的,有些韧性,她就着鱼的拉力一下一下的抬起鱼竿又放下再又抬起。
等到鱼没了力气,赵叶青看准时机,在鱼卸力休息时一鼓作气的拉上来。
鱼儿挣扎甩着尾巴,溅了她一身水。
之前钓的小鱼都是柳根鱼,背脊灰黑色,腹部白色。
而这条是黑棕色的背脊中间的淡淡金色,腹部是白色,身上还有一条条黑色的竖纹。
这是一条长近二十公分溪石斑!
赵叶青有些惊喜,尺寸刷新了这个水潭的历史记录,而且这个也是少见的鱼类,对水质要求很高,在山上更难得,之前市里有乡下的农民来市场摆摊,野生的溪石斑卖价近百元一斤。
这一条有一个半手掌长,估计有半斤左右。
这个大小在溪石斑里很少见,常见的溪石斑也就是七八厘米的小鱼,和柳根鱼差不多。
得了这一条今天的伙食算是不愁了。
她现在是能获取新鲜的食物来源就尽量不吃存货,除非是存不住的。
收起鱼竿她打算再捞些小虾米,溪流里的小虾米味道极其鲜美,不说含肉率的话,和海虾相比,溪流虾简直完胜。
鲜甜,无腥味,做成虾饼,肉都不换。
小虾米数量极多,蹲在溪流边,双手轻轻放下去捧起来,就能捞到五六只。
不过一只也就两厘米长,用手捧比较费劲,她这次没有准备,下次得抄网子来。
捞得有三十来只就差不多了,够做一个大虾饼。
今天上午是最近几天难得的放松,赵叶青躺在大石头上看着头顶茂密的树叶间,被风吹动时露出的天空。
周围是阔叶林,不同于温带的落叶阔叶林,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梅山是常绿型的阔叶林,这种阔叶林里面结构比较复杂,是森林类型中除了雨林外最复杂的类型了。
植被茂密,极为幽静,特别是水边,靠近就跟打开了冰箱门似的。
水潭边长了许多这类森林常见的灌木——杜鹃和油茶。
现下正是这两种花争奇斗艳的时节,油茶花和山茶花相似,只是叶子边缘少许不同,山茶叶子圆滑,油茶叶子带锯齿,花朵是张开的白色花瓣,花朵不大中间是黄色的花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