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诱敌深入(2 / 3)

隋军小心翼翼的渡过浮桥。

然而,令他们感到不可置信的是,他们一直都没有遇到攻击,之前漫天的箭雨也没了踪迹。

先锋部队小心翼翼的保持龟甲阵状态,顶着大盾走过去,却发现,挡在他们前面的那些虞军将士竟然都是一些以假乱真的纸人、草人!

上面还插满了隋军的弩兵刚刚为了掩护大军而射出去的箭矢。

隋军完全摸不到头脑。

等更多的部队过了河,仔细检查了虞军大营,这才确定,虞军是真的跑了。

“陛下神威,贼军一定是怕了陛下,这才不战而逃的!”

相当于白捡了一条性命的宇文述屁颠屁颠的跑到杨广面前,滑跪磕头,大呼报捷。

“逃了?”

杨广不置可否。

他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性格弱点,但并不是真的傻瓜,他已经觉察到虞军肯定有什么陷阱。

所以,杨广并没有急着亲自过河,而是命令吐万绪、荆元恒、崔弘昇、李景、樊子盖、史祥、杨义臣等人,统帅左第四军、左第七军、右第二军、右第三军、右第五军、右第七军、右第八军等九个军,共三十万五千人,进攻辽东城。

“杨广竟然没有亲自来。”

辽东城内,黄忠颇为遗憾的说道。

诸葛亮之所以在优势的情况下放弃辽河防线,目的就是诱敌深入。

但之前的大胜,却又似乎让这個诱敌深入之计显得十分刻意。

“等就可以了,杨广不会忍得住的,而且还必然会在拿不下辽东城后,像历史上那样分兵!”诸葛亮却很自信。

杨广的性格太好拿捏了。

上次的胜利,不足以让隋军伤筋动骨,只要没有伤筋动骨,杨广就不可能放弃东征。

更何况,还有黄忠的那一箭。

杨广丢了的面子一定得拿回来。

而只要杨广愿意过河,分不分兵其实并不重要了。

谨慎一点,等杨广分兵最好,要是他不分兵,也不是没得打。

说白了,等杨广过河,只是为了将隋朝的大军留在河东罢了。

之前,大虞朝堂之上,关于如何灭隋,有过不小的争论。

主流的观点是,像历史上的高丽那样打猥琐一点,灭掉杨广的水军,等杨广分兵之后,再灭他一路人马就够了。

到时候损失惨重但是还能够保证三分之二到五分之三军队的杨广就该撤退了。

这个时候的隋朝的兵力,应该还是比较从容的。

而以杨广的性格,必然会谋划第二次东征。

如此一来,隋朝的国力消耗就更严重了,国内必定是烽烟遍布。

这不仅给了董璜麾下的间谍们机会,而且还可以通过用间,让杨广提前对李渊等人动手,进一步搅浑局势。

再次获得差不多一年修养生息时间的大虞军,其整体实力也有了更加显著的提升;与之相比,隋朝也更加衰落,不管到时候杨广有没有继续东征,想要灭隋的难度都会降低不少。

然而,因为不可抗力的缘故,灭隋的进程必须要加快,这才有了诸葛亮想要把隋军主力乃至杨广都歼灭在辽河以东的想法。

虽然这个计划完成,大虞极可能随时惨重,大隋境内也会因为失去了共主和主力部队而陷入更大的混乱,甚至可能让李渊等天命之子提前解除封印。

但大虞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

为了让隋军不至于彻底丧失信心,诸葛亮连石兵八阵都没有布置,只是亲自率军守卫辽东城。

因为有着大虞北都的底子,此时的辽东城的规模,甚至要胜过这个时代的洛阳。

这着实把隋军震撼了一把。

隋军照例围三缺一展开攻势,从四月下旬攻打到六月上旬,死伤惨重,毫无进展。

六月十一日,果然按捺不住了的杨广终于过河,亲至辽东城南。

观察城池形势后,杨广召集诸将,杀气腾腾的诘责问话:“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公今畏死,不肯尽力,谓我不能杀公邪?”

诸将咸战惧失色。

杨广这段话,可是诛心之言,尤其是“又恃家世”这四个字,让诸将意识到,杨广对这些将门世家已经很不满了,是真的对了杀心。

五姓七望很厉害,但是隋朝更厉害的还是军事贵族,他们中的很多家族或是从两晋就开始带兵或是本身就是异族军阀出身的兵头,在军中有着极为强横的势力。

后世有人推测,杨广多次东征,为的是消耗门阀世家和军功贵族,也不无道理。

隋朝,说到底,是一个拨乱反正的时代,杨广做的很多事情,也都是在拨乱反正。

隋炀帝东征以后,五胡乱华后的异族军事贵族大部分走向落幕,唐代崛起的异族将领,大部分已经与五胡乱华时代的异族军事贵族没有多大关系了。

当然,如果不是自隋朝东征到唐朝建立这段时间的战乱,消耗了太多军事贵族,唐朝的五姓七望或许就不会那么张狂了。

杨广来到前线后,御驾驻跸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