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进击的岳鹏举(1 / 4)

昌平君真的有些慌。

他本来是想等待秋收准备一鼓作气收复巴郡的,结果没想到就是这短短几个月的功夫,他就错过了最佳战机。

咸阳传来的郢都之战秦国战败的消息和秦国准备重点在东线进攻的绝密军情,让昌平君明白,他的巴郡作战计划又要更改了。

而且还是整体战略上的大改。

昌平君的战略敏锐性还是有的,秦国重点进攻东线对巴蜀的影响其实不算太大,但郢都之战的战败对巴蜀战局的影响却不啻于晴天霹雳。

秦国在郢都之战虽然损失不大,但秦国放弃了郢都后撤,不仅意味着大虞军长江天险再无威胁,也意味着虞国在郢都集结的主力得到了解放。

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虞国在其他战线没有特别高的作战需求的情况下,大虞空下来的兵力会投放到哪里呢?

哪怕大虞再不善战,只要把郢都之战三分之一的兵力拉到巴蜀,巴蜀之战就要攻守易势了。

昌平君意识到巴蜀需要新的援军了。

事实上,大秦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决定放弃郢都的时候,大秦就已经开始了部分作战动员。

然而,麃公在卷的惨败,却让秦国不得不把原本可以用往巴蜀的机动兵员,全部由李崇、李瑶父子率领,去支援蒙骜了,巴蜀这边,大秦只要求昌平君能够守住。

在秦国中枢看来,这個要求并不高啊。

昌平君麾下可是有着两万锐士以及十八万精锐呢!辅军更是管够。这么长时间的训练,昌平君从精锐中再遴选出一万锐士,从辅军中遴选出三万精锐,凑齐三万锐士和二十万精锐军团,这不难吧?

王翦那里也有一万锐士、五万精锐,起码也能牵制大虞十万兵马吧?

同时,还有大量归化的蛮夷也能够出一份力。这些蛮夷的作用怎么样也能够抵得上十万精锐吧?

这样的军力,守住巴蜀应该没有问题吧?至少也能够守住成都平原吧!

毕竟,虞军平原作战的水平众所周知,部分秦军甚至喊出了“一秦当十虞”的口号。

就算是这个口号有点夸张,但平原正面作战,“一秦当三虞”总没有问题吧?

秦军的部分高层甚至还害怕秦军援军太多,导致虞军不敢来了呢!

也正是基于这种考量,秦国才没有再强行征兵。

秦国的兵源自然还远未到枯竭的时候,但是两年征战,对秦军后勤的消耗太大,秦军的财政、粮草有些吃不消了。

再加上原本作为楚系核心的华阳太后,最近只能一边想念着董璜一边和赵姬贴贴双头龙,没有给予楚系足够的支持,导致想支持昌平君的昌文君孤掌难鸣,故而昌平君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新的支援。

唯一的支援是一支一万人的新训练的秦锐士。

有总比没有好,哪怕新训练的秦锐士远比不上百战精锐的秦锐士,但那也要分跟谁比。

昌平君将这支秦锐士和之前原有的两万老兵秦锐士以及一万他新遴选出来的秦锐士重新整编到一起,加紧训练,总算是有了四万可以充门面的秦锐士大军。

这是昌平君手中最大的王牌。

有了四万秦锐士和二十万军团精锐,在某些人的眼中,昌平君已经至少可以完虐六十万大虞大军,但昌平君的头脑却一直很拎得清。

昌平君不止一次复盘过虞军出道以来的种种战役,他发现,虞军的战略布局能力是真的强,这种强不仅仅体现在整体的作战上,就连虞军的普通将领,也拥有非凡的战略眼光。

灭楚之战、郢都之战、入巴之战乃至汉中袭扰战和葭萌关之战,都体现出了虞军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布局能力。

尤其是汉中袭扰战和葭萌关之战这两场规模不大、杀伤不高但是影响深远的战斗,直接影响了昌平君巴蜀之战的整体战略布局,让昌平君从一开始就在巴蜀战役中落入了下风。

如果不是王翦够强,现在的秦军恐怕要全军被堵在蜀地动弹不得了。

事实上,昌平君已经有些后悔当时大军没有跟着王翦一鼓作气入巴了,如果当时大军进入巴西的话,大军早就把虞军包围在巴城了,就算是虞国援军来,双方也是在巴城附近决战,而不像现在这样,需要防御漫长的江水沿线。

昌平君很清楚,以虞军水军的强大,在沿江城市步步为营根本毫无意义;贸然水上决战,恐怕也只会步了蒙武的后尘,所以昌平君的想法是诱敌深入,沿途骚扰,不断疲敌,最终在最有利于秦军的战场决战,

这也是白竭、羌廆所部在江阳象征性的抵抗后就撤退的重要原因。

他们早就做了充足的撤退准备。

虞军也果然如同昌平君所想的那样,为了追击白竭、羌廆所部,而分兵了。

这一分兵,不管双方胜负如何,至少三个月内这支军队是无法在主战场派上用场了。

江阳之后,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当属僰道,秦国虽然在李冰父子时代就已经开发到了这里,还开凿了五尺道,但要说对这些民族的控制,那只能说是聊胜于无,最多算是羁縻,彼此间战争为辅,友好交流为主。

昌平君相信,大秦经过了这么多年,与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