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一下, 卫青还是把自己最后的推论说了出来:“很容易在沉默中颓然,或者报复行事。”
“?”其他人脑袋中齐齐冒出问号,卫青的推断是他们全然没有想过的角度。
但想了一下, 这个推断好似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真的可能会发生。
“如若在十五年期间汉安帝全然没有接触过朝政,不是太淡然, 就是会愤世嫉俗。”
想到这里,他们齐齐看向仙幕, 真是这样子?
【邓太后去世,理所当然,汉安帝亲政。
邓太后掌权十五年,也就是十三岁的小皇帝在二十八岁以前都是活在邓太后的阴影下。
这中间也有人曾提议邓太后还权于汉安帝, 但邓太后皆不允。
对此, 朝堂上批评邓太后恋权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但等朝臣们看了汉安帝的表现,对此只能说……
邓太后啊,您老不放权是一件极为正确的决定!】
刘据惊愕地看向卫青,难道这种新奇推断竟然是对的?
卫青回以笑容, 别问, 问就是不知道。
【邓太后把天下太平,丰年如故的和熹盛东汉交给汉安帝后, 汉安帝也有做了点人事的,比如派班勇屯兵西域, 以怀柔使高句丽臣服。】
刘彻看仙幕没有往下继续讲的意思, 紧张地咽口水,这娃娃‘人事’做的有点少啊,怎么就讲了两条???皇帝的基础工作应该有做吧?带上脑子了没有?还是脑子被吃了?有人才吗?会不会被邓氏裹挟啊?
刘彻脑子里十万个为什么, 就怕这个后辈真的不着调。
然后,他就看到……
【但!】
【汉安帝他不修德行啊!】
刘彻心中一个咯噔。
不好!扎心的狗东西又要来迫害他了。
刘彻赶紧坐得离卫青这些人近一点,省得待会儿被气死的时候孤立无援。
【汉安帝上位后,第一个要干掉的当然就是在邓太后掌权期间茁壮成长的邓氏外戚。】
汲黯:“嗯,早有预料。”
其他人纷纷点头,这是常理之内,能理解能理解。
“记得东汉从光武帝开始外戚好像就没有不嚣张跋扈的,不知这邓氏外戚如何?”霍去病虽然如此说着,但实际上并不抱希望,只觉得邓氏外戚应该也是嚣张那一批的。
其他人心中也是这种感觉,但并不妨碍他们假设:“不过邓太后如此出色,她应该会管束家族吧。”
【为了政令能够统一,皇帝上位后干掉与自己不属于同一派系的势力是正常的,平常人也不会说太多,毕竟像卫青、霍去病、霍光这种能够约束自身的外戚历史少有,更多的外戚简直就是把嚣张跋扈四个字挂在家族上。】
其他人纷纷点头,说的不错,关系户能够走后门为什么要约束自身?所以能够约束好自身的外戚都难找。
一时间历事很少的小刘据已经做好听仙幕说邓氏到底是如何嚣张跋扈的准备了。
就是内心还是会为贤明的邓太后觉得惋惜。
【但你们知道的,能够管好自身的外戚少不代表没有啊!】
【很不巧,汉安帝的外戚邓氏就是少见的好外戚。】
【邓家人在邓太后掌权后表现得那叫一个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勤劳王事,
邓太后在掌权后以立安帝定策之功,奖励有关官员,也包括她老邓家的邓骘,给他们准备了三千户食邑,但她老邓家的兄弟愣是辞让不受,最后直接和使者‘玩’起了捉迷藏游戏,死活不让使者找到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是能低调是低调。
不过即使他一直退让,但皇权和外戚势力的尖锐矛盾还是割伤了他们。
和以往的帝王没什么两样,汉安帝的身边围满了宦官集团,乳母王圣、中黄门李闰、江京为首的内官们在汉安帝掌权后开始活动。
皇帝想要杀人,他们就是皇帝手中最尖锐的刀。
在权利上一得到解放,宦官们一句‘太后兄弟邓悝、邓弘、邓闾欲废汉安帝,另立平原王为帝’的话就让邓家被判谋反罪,无一幸免,唯一被幸免的邓骘免官归郡还被郡县官吏逼迫至死1。
邓家的凄惨遭遇百官们自然看在眼里,为了替他们喊冤不知凡几,大司农朱宠扶棺材上疏::“和熹皇后有圣善之德,邓氏兄弟同心忧国。他们功成身退后封地让贤,是历代外戚之榜样,然现如今却遭受诬陷,有违天理人伦!1。”
等朱宠被罢官归乡,百姓们也为邓氏鸣冤。
因此,邓氏才平反,流放的邓氏子弟才能回京。
不过死人不可复生,为了躲避邓后封赏吓得和使者‘玩捉迷藏’的邓骘还是被逼死了;同心忧国的邓悝、邓弘、邓闾还是被砍头了;功成身退后将封地让给贤者的邓氏家族终还是败落了。
无怪乎邓太后的逝世总是充满了遗憾,无怪乎那么多人都希望邓太后能够自立,像武皇一样改刘姓邓。因为真的不值得,他们邓家一心为国,却被一群宦官搞得家破人亡,实在是无事惹得一身骚。
直让人感叹——为百姓值得,为了老刘家不值得。】
“……他们是为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