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夫妻俩快速披上厚衣服穿鞋下床......
来到灶房,就看到一脸怒容的姜榆和姜梧,在一闻屋里这呛人的味道。他还有啥不明白的。
“娘呀,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敢偷懒。”
姜榆冷哼一声,"你没错,是我错了,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养出你这么个儿子......"
她恨呢!
姜梧也气的不轻,他这大外甥咋就这么不省心。
汪氏也主动站的离大年远了些。
“大年,咱开铺子也有些时间了,你觉得你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
“娘,我知道错了,这些下水的钱我赔?”
“你赔?哈哈....李大年,能耐啊!下水钱你可以赔,那我的这一锅老汤呢?明天的损失呢?你有多少钱能拿来赔?”
大年不再说话,缩了缩脖子,在那里低着头——装鹌鹑。
姜榆那个气啊!她虽没做过生意,但也知道,做吃食生意,干净卫生最重要,明天要是把这一锅卤菜给客人端上桌,那她这吃食铺子也开到头了。
想到这,姜榆决定好好惩罚一下这个罪魁祸首,“好,既然你愿意领罚我也不多说什么,就扣你三个月的月钱,另外再把这一锅卤煮吃干净。”
“娘,月钱我认罚,可为什么要让我吃这些东西。”
“你洗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一锅卤煮客人要怎么吃?”
“好了。咱都回去歇着,灶上的事就交给大年自己,让他在这好好闻闻......”
第二日,榆记只有早食,辰时以后就关了门,姜榆在外面写了告示,就回到了后院。
林梧这时候走过来,“姐,今天店里不忙,我想回牛头村一趟。”
姜榆欣然答应,“那好,你回去吧,正好把我给娘买的手炉带回去,再从店里拿些细粮和肉。”
来县城这段时间吃得好,眼前的少年又长高了不少,姜榆跟他说话时都要仰起头。
送走了姜梧,她决定去街上好好逛逛,搬来县城三个月了,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她还没好好逛过呢!
换上新做的棉衣,本来还像找个围脖的,后来发现原主没有.....
今天是腊月初六,大街上的行人并不多,偶尔有马车经过,姜榆就沿着路边小心翼翼的走着。
刚下过雪,这里可没有环卫工人帮你忙清理,都是自扫门前雪。
虽说路面已将被来来往往的马车和行人压实,但还是不好走。
幸好她不赶时间,一路走的都很慢,毕竟现在一把年纪,万一摔下子再骨折,那她就哭去吧。
路过皮货铺子的时候姜榆进去,给自己挑了一条兔毛围脖,花了三百一十文,想了想,又给汪氏和郭氏一人买了一条,这就花去她将近一两多的银子。
该花花,该挣挣,这她倒不心疼。
路过脂粉铺子的时候,她也进去看了看,啥也没买,因为她觉得自己,现在每天围着灶台转悠,擦啥都是浪费。
走到泰安堂药铺门口,姜榆犹豫了一下还是进去了,坐堂大夫还是那一位老者。
老大夫问,“夫人哪里不适?”
“晚上睡不踏实,容易惊醒,盗汗.....”
姜榆把她的情况和老大夫说了,老大夫示意她把手伸过去。
姜榆伸出右手,身体放松等着老大夫的听脉结果,“夫人这是气虚,劳累所引起的身体不适,我给你开几副补药慢慢调理,会有改善的。”
她听到这副身体没什么隐疾,她也就放心了。
不想回去看到大年添堵,姜榆在外面吃过午饭才开始往回走,天阴沉沉的,看样子今天还会下雪。
拐个过前面那条街就是番街,她加快了步伐......
“都就剩下这么点了,还卖这么贵,活该你在这受冻?”
“这位老爷,您一看就是富贵人,不知道我们哥俩这大冷天的多不容易,您给的价格咱是真不能卖出”
后面说话的不是汉口县的口音,不过姜榆能听懂。
姜榆提着大包小包的走过去,看了看摊位上摆得东西,
“大哥,这干贝怎么卖?”
摊主是两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看又有客人问价,就给她报了价格。
“夫人,这都是就家里人腌制晾晒的,干净又好存放,我们哥俩着急卖完回家,给您便宜些,五文钱一斤。”
姜榆觉得确实不贵,又看了一眼其余几个敞开的口袋,“那这些呢?”
摊主都一一给她报价。
“这个....这个....这个......还有这两个,都给我来三斤。”
看她要的多,两个摊主高兴的不行,每一样都是高高的称,姜榆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也满意。
双方银货两讫,其中个高的那个,帮着她把东西送到了店铺门口。
路上聊天后姜榆才知道,这卖干海产品的是渝州人,他们都渔民,为了多挣两个,就没把自家的海货卖给行商,哥俩结伴零售,这就快卖完,能回家过个踏实年了。
在这人身上没有看出背井离乡的伤感,多是货物将要卖完的喜悦。
这让姜榆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