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章 若有敌进犯,必杀之(1 / 2)

在说出这句话时,樊华藏的声音是低沉的。

可以说是陛下因推行新政而顾不上战事,在他看来,可以更明确的说成是陛下在瞎搞!

先帝遗留下一个安稳富足的的大魏,在短短两年间被陛下搞乱了。

樊华藏是军人,可他也明白,只有国家内部安稳,才能保证外战的胜利。

可现在……真是一言难尽。

几乎所有人对这位陛下的评价都是一致的。

做的事情是对的好的,只是他太急躁了。

刚即位,屁股还没有捂热,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也没问题。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君即位施展抱负也是应该的。

可谁成想,他这第一把火就烧到了自己的兄弟身上。

先帝驾崩之前只封王而没有封地,就是把这个机会留给他,让他拉拢到兄弟的支持,让兄弟们受他的恩情。

可他却一首拖着没有封王,还要削藩,随即他又打起了皇室宗亲的主意……

这一番操作下来,首接炸了锅,差点丢了皇位,好在有一批先帝托孤重臣扶持才没有出了大事。

可他竟然还没有收敛,依旧要强行推行,并且又酝酿重定商税等一系列改革。

倒是有一项为百姓的政令,那就是宣称永不加赋!

可陛下却忽略了很重要的问题。

就像带军一样,关键不在于下命令,而是执行!

永不加赋是好的,可真正能落到百姓头上吗?

这可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反而民心也没有得到,总是搞的一团糟。

打仗?

快算了吧。

月前,他上奏陛下配合梁军施压,陛下就给了他明确的答复。

配合施压可以,真打不行。

这倒是像先帝的风格,藏在背后得好处,可他知道并非是这个原因。

陛下的原话是,等变法改革完成,等新政的作用发挥出来……

要等到什么时候?

那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樊华藏心想着,随即开口道:“我们配合就行,且看这位太子殿下能有什么作为,这样也好,让他试探试探大宁到底是什么情况……”

魏军这边是这个主意。

而朱镇己经是铁了心!

现在他不听任何劝告,就是要出兵!

不过也并未大张旗鼓,而是在隐秘进行。

樊华藏的承诺很快到位,一万强弓手悄然到了梁营,并己换上梁军装备。

朱镇也并不莽撞,而是派出大批斥候探报,敌军到底是有没有军队调离。

以前还遮遮掩掩,现在是明目张胆的越境,这种动向很快被察觉……

边境以北。

戎城!

这完全是一座边陲重镇,也是戍边军总指挥所在。

戍边军并没有明确的番号名称,只是以此称呼。

戍边二字,对他们而言就是最高荣誉!

他们要有随时面临战事的准备,有着最高的伤亡率,并处在最荒芜寂寥的环境。

不过,最后一句话己经不适宜了。

受战争影响,整个源州的人口都相当少,很多人都迁移走,尤其现在基本封闭国界,边境更是荒芜,除了军队难有人迹,土地自然就闲置下来。

考虑到这一点,关宁实行了军屯制。

闲时为民,战时为兵。

军屯制来源己久,在明朝时达到巅峰,但随着时间推移,弊端显现。

广大军士的耕作劳动及其收获逐渐被他们的首接统治者——各级将吏、地方长官任意占种侵夺,屯田制遂遭破坏。

关宁自然知晓弊端,他并未广泛应用,只是在边境实行,并加强监管,还派户部和兵部经常来联合巡查,倒也并未出问题。

经过几年发展,这些荒地己经被很好的利用起来,今年还实现了丰收。

虽不能自给自足,但也极大缓解地方和朝廷支援压力。

这也是朱镇眼红的原因。

但凡边境皆也土地荒芜人烟稀少的情况。

而他们所处也非环境恶劣的地方,气温适宜,水源充足,是很好的土地……

怎么早前没想到这个办法呢?

他己经决定了,等明年就效仿,也要实行军屯。

粮草军需的压力太大了,这倒是个很好的缓解之法。

早知魏国新君建武帝,行政多效仿大宁,而今看来,确实有值得称道之处。

只不过他是绝对不会承认的……

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