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开垦荒地(2 / 3)

歇息歇息。

夏远把大黑锅放下,这才坐在地上休息。

“咱们这是去哪?”

“去开垦荒地。”

“啊?”

夏远以为他们去剿匪呢。

没想到去种地去了。

一支部队有一支部队的使命。

在中国红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部队和全国人民一样,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胡顺纯所在的部队,隶属于三十八军序列,除了第一一三师外,在滇南战役结束后,奉命凯旋北上,至南湖桃源一带,配合友军执行剿匪任务。

军的主力则在南河信阳一带进行休整,并同时组成生产委员会,接受了就地开荒生产和运粮的任务。

这也是很多部队,在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剿匪外的任务。

开辟荒地,种植粮食和庄家。

最根本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残存的敌人依旧嚣张,从各方面破坏新中国的建设。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光头。

1950年大年初一,蒋发表告同胞书:“我虽身在自由中国的湾台,我的心同你们总是心心相印,可说一刻也没有离开你们……我和自由区同胞,在最近的将来,要用行动来拯救你们的!”

然而,没过几天,蒋亲自下令,十七架b二十四轰炸机分四批轮番在沪上的上空轰炸,投下了七十枚左右的重磅炸弹。

一瞬间,大片密集的民房淹没在了火光之中,炮弹声震耳欲聋,孩子们悲惨的哭声夹杂其中。

沪上最大的电厂美商杨树浦发电厂被完全炸毁,沪上全市停电。

542名无辜的平民在这场轰炸中死亡,再也看不见那年春节的焰火。

800多名伤员在医院的病床上渡过了这个艰难的春节。

从1949年6月开始,国党的飞机针对沪上实行无差别轰炸,造成了数千名平民伤亡。

1950年春节前的这场轰炸,是沪上历次轰炸之中损失最严重的一次。

其次。

沪上等大型经济城市的敌对分子和不法资本家垄断,以及投机商们,春节前,他们坚信米价一定会上涨,就算借高利贷也要囤积大米,想用旧社会的法子哄抬物价。

他们一度垄断了大城市的粮食。

企图从经济上搞垮新成立的新中国。

一时间,这些城市爆发了粮荒。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上级要求部队把当地可以调出来的粮食,及时运去支援粮食市场。

这就成了刻不容缓的‘战斗’任务,在军委的号召下,全军上下展开热火朝天得到运粮竞赛,把散在农村的粮食,用马车拉,用渡轮小车推,用担子挑,用肩膀扛,甚至用军裤当粮食袋。

千方百计的把粮食运送到车站和水运码头,支援沪上等城市人民的经济斗争。

同时,为减轻国家负担,军委组织部队,在黄泛地区大片荒芜的土地上开田种粮,并规定各部队每人上交粮食的任务。

各军都有部队参与到开垦荒地,种植粮食的任务。

三三五团也不例外。

“开垦荒地,种植粮食是为减轻国家负担,是为让更多老百姓吃上饭,这是多么光荣的任务。”

大老刘边走边给夏远讲。

夏远听着,视线在周围的环境浮动。

林木茂密,走一段路就能看到村庄,大都是茅草屋,泥土墙,少有砖瓦房,人们穿着灰黑的棉袄,脸上风尘仆仆。

穿过村子,进入平原,一望无际的平原,夏远利用鹰眼看到远处,犹如模型般的村子。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的生活条件很简陋。

大城市的情况还好,到了农村,除非是依山的村子,墙体会采用石头结构,平原上大都是茅草屋的比较多,村民生活朴实,田地随处可见。

来到城镇里,茅草屋少见,便是砖瓦城镇,一些房屋搭着脚架,大年初一停工。

部队刚到镇子上,就听到前方传来热闹的呼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舞动着彩色小旗子的镇子百姓涌过来,跑的快的是孩童,他们挥舞着小红旗,嬉嬉闹闹的跑过来。

大伙都还没有反应过来,花生瓜子就开始往他们怀里塞,还有塞鸡蛋的、馒头的、面饼的。

胡顺纯竭力阻止,嗓子都喊哑了,还是抵挡不住百姓的热情,怀里塞了不少东西,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还有几个女娃娃,让不少战士顶着一张大红脸。

入了镇子,到火车站也就两三里地,大伙硬是走了几个小时,天都快黑了,才到火车站,几千号人在火车站的广场聚集,四周拥挤着不少百姓。

三三五团团长用大喇叭竭力的喊,百姓太热情了,抵挡不住的热情,就像是一团火焰一样。

团长的嗓子哑了,就让团参谋长继续喊。

寒风呼啸,大伙心里仿佛塞了炉火般,暖烘烘的。

他们没人手里,或多或少有些东西。

夏远口袋里塞着花生和瓜子,手里抓着两个白面馒头,外加一个熟鸡蛋,心里满是暖意。

民众太朴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