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何进的新目标(1 / 2)

“母后的意思是,大舅想要寻些有意义的事情做?”

何太后点了点头:“是啊,他终究是闲不下来,又怕再做错事,所以才有此问。”

刘辩有些愕然。

何进大宴百姓三日的事他是听说过的,见何进没和一些会忽悠他的人再度联系,刘辩也就听之任之了。

刘辩岂能不明白,何进这么问,脏活他是指定不肯干的,可天下哪有那么多好事?

忽然他灵机一动,既然不愿干脏活,那就干点累活吧。

刘辩想到了蔡邕曾经跟他抱怨的,郡国举荐来的诸生能力参差不齐,包括现在的太学之中也不乏滥竽充数者。

只是太学招生本身就包含了拉拢六百石及以上高官的恩荫成分,而这些滥竽充数者普遍如此出身与其让他们回到地方给老乡们送温暖,不如将其留在太学,好歹天子脚下,还能有个管制。

只要其别触犯律法,也就听之任之了。万一有纨绔幡然醒悟了呢!

不过纨绔子弟可以放在那儿当摆设,郡国举荐来的就可以稍稍严格一点了。

刘辩对何太后说道:“自中平以来,百废待兴,郡学与县校多有荒废。我曾听太常蔡师言说,郡国举荐至太学的太学生,常有滥竽充数之辈。虽有重视郡学的二千石,然终不成体系。”

何太后倚靠着身侧的凭几,侧脸靠在虚握成拳手背上,脸上还带着几分迷茫。

她似乎是有些不懂刘辩怎么说着话就同她谈起太学了,愣了一会才明白过来:“辩儿的意思是,让你大舅可以去重建郡县学校?”

刘辩点了点头:“我一时之间,也只能想到此事。大舅要是做成了,自当是一时佳话。只是此事过于辛劳,就是不知大舅愿不愿意。”

何太后起初听到刘辩的想法,本就怀疑何进有没有这个能力,又听刘辩此言,自不敢打保票,只说去问一问何进。

刘辩也没想立刻定下,总归要有个流程。

旁的不说,光是从哪里开始做起,是做到郡一级还是县一级,甚至不太现实的乡和村里一级,以及招收多少人,都得好好考虑一番。

得益于光武以来重视文教,郡县学校,尤其是郡学的架子还是在的。

且郡学和太学的政策倾斜是一样的,免除学生本人的徭役赋税,提供住宿,其余衣食和笔墨等皆要自备。

郡学的花费主要在于老师的俸禄和学宫及学生宿舍的修建维护,这些原本就在维持郡国官府的预留赋税之中,就算增修学舍,挤一挤还是能挤出来的。

所以只要控制好人数,别像太学一样动辄诸生过万,也不会给地方造成多少经济负担。

虽然如此做可能会产生生源问题,但总归先把原本荒废的架子重新搭起来再说。

至于老师,也不必担忧,通了两经的太学生便够格成为郡国文学吏,去当老师了,虽然大部分太学生会继续追求三经、四经。但没关系,可以给出政策优惠。

通两经的太学生为何不愿去郡学教书?归根结底,没有前途,那就给他们前途。

当刘辩将这些事先交给尚书台令其出谋划策之后,首先被放弃的是县校。

首先是能当老师的郡国文学吏数量终究有限,其次有条件也愿意去县校的人距离郡学的标准不会差太多,以及最关键的原因假使一郡国之学只招百位学生,这天下郡国加起来也得过万了。

一万个免除赋税徭役的青壮男丁,虽肉疼却也能勉强接受。

要是县学人数再倍之所以县校是不可能仿照太学和郡学,可没了优待,拿什么去和私学竞争呢?

“总而言之,大舅此行,是要将原本荒废的郡国之学重新匡扶起来,并且郡学也得同太学一样,不能没有贫寒子弟。”刘辩对着跃跃欲试的何进强调道。

免除徭役赋税的政策本就是为了寒门子弟而设立的,尤其是远不如太学的郡学。

理论上,大族子弟自有家学等私学作为更好的去处,不会与贫寒子弟相争,但现实谁知道呢!

“以大舅的名望,此事必然不难,如汝南、颍川等郡之郡学,本就文学昌盛,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事并不少见,大舅不可大意。幽并两州,地处边境,因鲜卑侵扰,百姓常有不安,文风不盛事出有因,大舅需要多多关心。至于南方益荆扬三州及交趾刺史部,可先搁置,凉州战乱之地亦可暂缓。”

何进一脸严肃,刘辩每说一句话,他都要点一下头。

刘辩也不知何进究竟听懂了多少,他对于何进没有太大的期望。让何进在目前最重要的中原地区转上一圈,恢复郡学旧制,同时作为一个催促郡国二千石做事的使者,顺便替刘辩积累一些文治上的声望。

但要是何进能做得更好,那刘辩自然乐见其成。

“大舅此行,我只有一点要求,学官且先不论,舅父此次行事,身边所用者,其宗族之人当无为公卿及二千石、刺史者。”

何进闻言一愣,随后忙不迭地答应了下来。

应下之后,他忽然反应过来,自己身边哪有得用的人啊!

何进复又请求道:“陛下,臣久未出府,早已不知贤才何在,还请陛下调配数人,与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