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科学源自心学?(1 / 2)

陆九渊啊!

解缙也是忍不住有些感慨。

当年心学祖师陆九渊上承孟子,开创心学一脉,提出了“心即理”、“发明本心”等著名心学命题,成为宋代儒学巨擘。

朱熹上承周敦颐、二程,集理学研究于大成,完善“道学”;陆九渊遥奉孟子之学,直指本心之学,开创“心学”,南宋时人皆以“朱陆”并称于世。

这两位巨擘虽然儒学理念不同,但大儒的气量与心胸摆在那里,所以二人非但没有互相攻讦,反倒是成为了一生挚友,多次坐而论道,留下了“鹅湖之会”、“太极、无极之辩”、“南康之集”等名垂千古的学术交流会。

然而陆九渊其言和其行均带有明显的禅学色彩,导致宋代、元代甚至现在,学术界都普遍认陆学为禅学,即认为陆九渊学脉源于禅宗,遭受儒生的排挤与冷遇。

陆九渊尚且在世之时,通过各种渠道与朱熹反复论辩,朱、陆两家大体上势均力敌。

等到陆九渊死后,心学群龙无首,陆门弟子未能将师说发扬光大,反而在与朱学的抗衡中日渐衰落,就此式微。

“肃王殿下难道是心学传人?”

解缙难以置信地追问道,满脸狐疑地看着李弘壁。

李弘壁这时候也不装了,直接摊牌了。

“本王一向对心学研究颇深,不如你我二人现在论道一番,重现当年“鹅湖之会”的假话。”

解缙人都有些麻了。

看着李弘壁那振振有词的模样,他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相信!

相信你大爷啊!

你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又是武勋出身,还对心学很有研究?

说出去鬼相信啊!

还尼玛的重新“鹅湖之会”那段佳话?

朱文公和陆象山要是知道了,棺材板可能都压不住了!

前宋淳熙二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不过双方都是开宗立派的祖师级别人物,心胸和气度自然是有的,虽然并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是但是那些个程朱文人,为了自己的地位及利益,又岂会放过与他们争锋的陆学子弟。

学术之争,是道统之争,也是利益之争!

可惜,在与朱学的争斗中,陆学堪称完败!

反倒是程朱思想更加符合朝廷统治百姓,所以蒙古入主中原后,作为外族的蒙古贵族为安抚汉地,开始推崇朱子学在思想方面对百姓的禁锢统治,程朱地位得到质的飞跃。

到了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也是进一步地加强思想禁锢,将朱熹的著作定为官方的科举考试的必考教材,程朱官方主流显学的地位自此牢不可破,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令人心悸的庞然大物!

而陆学因为继承的孟子之学,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皇帝并非生杀予夺的天子主宰,所以一向为朝廷抨击摒弃,成了科举考试中处于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内容!

这就造成苦读陆学,对仕途毫无帮助,那还有谁愿意读这玩意儿?

朝廷的打压,程朱的排挤,学子的排斥……

陆学能够传承至今,已经很不容易了。

可是,解缙绝不相信,李弘壁会是心学传人。

因为这太扯了一些!

李弘壁正襟危坐,神情肃然。

“科学主旨,在于——知行合一!”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解缙:“???”

卧槽?

你来真的啊?

解缙看着神情严肃的李弘壁。

一张脸满是诧异惊容。

“不是……”

“咱们就是说……”

“李弘壁你他娘地这些都是听谁说的……”

李弘壁咧嘴一笑,直接一秒破功。

“事实证明,科学就是儒学,只是儒学的一个分支罢了。”

嗯,不用怀疑,就是陆王心学。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心学这种东西,李弘壁是不懂的,但是他知道阳明文化的核心,那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

知行合一,也可以理解为“实践出真知”嘛!

为什么儒学会越来越腐朽?

就是因为儒学越来越假大空了!

士绅缙绅完全从利益角度出发,将儒家圣贤之言歪曲为有利于自己的言论,空喊“仁义道德”口号,徒悬空口耳讲说,于百姓于国家而言没有任何益处!

而科学最为关键的,自然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