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第二战区于临汾召开的集团军司令官、军长一级的军事会议结束。
各司令官、军长开始向各部折返。
时任第22集团军第47军军长的李家于在从临汾出发之前,就给麾下两部发出战斗动员令。
一部是104师,另一部不是别人,正是四行团
“战区军令已下,各部做好准备,不日即将出兵”李军长给104师和四行团的电报内容一模一样。
虽然唐刀还没得到具体会议通报,但这封电报已经表明,此次为帮助正在如火如荼中的江夏会战而实施的战术型反攻,四行团是决计逃不开的。
收到即将出兵信息的四行团各部训练的更加疯狂,所有人都知道,留给他们继续熟悉装备、练习枪法、炮术的时间不多了。
而四行团团部、参谋部、军需处、辎重连、工兵连、医护连、通信连各部也忙都忙得脚不沾地。
参谋部制定各种作战计划,军需处、辎重连则需要备用各种作战物资,工兵连、医护连、通信连这种特种连则更是加班加点备用他们三个连战时所需物资。
比如白胜,他几乎天天守在兵工厂,其目的就是希望兵工厂的机床和炼钢炉能帮他的工兵连加工厚10毫米和20毫米两种规格的钢板,那玩意儿是构筑重火力工事的必需品。
根据唐团座对重机枪、机关炮这种大家伙火力点防护工事的要求,如果能造地堡,那顶部需得有10毫米钢板和原木以及半米以上土层进行防护,正面则需要以20毫米钢板配合三层沙袋。
这种防护强度是能抵御70毫米步兵炮800米外正面轰击以及75毫米山炮的炮击。
若没时间或者没条件造地堡,那机关炮和重机枪工事也必须由20毫米钢板和沙袋达到12米的高度,既可以正面硬扛下步兵炮轰击,也能有效减少山炮轰击给重火力点带来的伤害,除非是被山炮精准轰中。
现在白胜的工兵连早已膨胀至410人,下辖的5个工兵排各有80人,几乎相当于原来的半个工兵连人数了。
正好,4个步兵营每个分一个工兵排,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还剩下一个工兵排就跟着团部,随时支援各部。
原木、沙袋这些随时可以就地取材,但钢板这类的特殊材料可就必须得工兵们先准备好并自行携带了。
除了这些构筑坚固工事所需的特殊材料外,工兵连携带最多的一种武器恐怕就是地雷了。
大量的反步兵雷,这玩意儿原理很简单,但制造却是不易,尤其是不能被日本人金属探测器轻易探测出来。
至今,小何老师领衔的科研团队也没能把唐团座要求的那种微型反步兵雷进行大量量产。
那是唐刀防未来72式反步兵跳雷的设计,直径79毫米,高度35毫米,战斗全重仅为125克的跳雷采用整体式引信,塑料雷壳大大降低了探雷器的探测率,包裹杀伤钢柱的设计则使其杀伤破片达到了惊人的650枚,地雷引爆后将在14米的杀伤半径内完全没死角。
这种地雷更恐怖的一点是,其内含的炸药量不多,使得破片杀伤动能不那么大,许多士兵误踩地雷后大多数也是只伤不死。
而这才是这种反步兵跳雷的真正目的,战场上,死去的士兵你可以不管,但活着的呢就算以残忍见长的日军也不会不管不顾,而一名伤员往往需要2到4名士兵协助才能撤出战场,这就大大限制了敌人兵力投入,一旦伤兵多了,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将急剧下滑。
可惜,这种反步兵跳雷所需要的塑料外壳对这个时代来说实在太难了,只能换成铁皮壳,限于工艺,包裹的钢珠也没那么多,试验中破片率最高也只有400多,由于炸药威力不足,杀伤半径也减小为8米,但那依然很难得了。
自晋东南战役结束后唐团座离开后被研发出来并定型为民二七式反步兵雷,受到四行团团部几位主官的喜爱,并要求兵工厂加班赶制这种地雷。
可惜兵工厂要赶工的装备太多了,这种地雷到现在也只生产了区区1500枚,其中600枚更是早已被侦察连给预定了。
侦察连可是四行团战时最重要的耳目,所有装备都是先紧着他们,比如刚生产出来的黑星手枪,连唐刀和雷雄等主官们都还没装备,侦察连就已经人手一把,他们说要这么多,其他营级主官们也只能干瞪眼。
不过白胜的理由很充足,布设地雷的活儿向来都是工兵连的,所以,这种新型地雷剩余的900枚倒是有600枚归了他们,还另外又加了唐刀从楼德华克虏伯公司仓库里搜出来的1000枚si35地雷。
这种地雷目前声名不显,但在未来二战中可是声名赫赫,绰号弹跳贝蒂。
战斗时,这种在1935年装备日耳曼帝国陆军的反步兵地雷将会弹射到齐腰高再爆炸,并将钢柱以致命速度向水平方向射出
真的,当唐刀在那间军火仓库里发现这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