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引(1 / 2)

黛玉自从祖师处学得真经后,果然每日里勤加修炼,于静中参玄,受益匪浅;闲暇时则演练神通以做消遣。虽是颇有一番忙碌,却深得其中之味,于是愈发的深居简出,非但不感到孤寂,反而有种平生未得之自在喜乐,自然也不将修道之苦放在心上。

正所谓山中无甲子,她只管冲虚守静,勤练不辍,不知不觉间已过了好些年月。这一日,正是功课结束,偶得闲暇,忽然心血来潮,起了些雅趣,便净手焚香,于静室中悠然抚琴。

一曲尚未终了,却听得扣门之声,起身一看,原来是祖师身边的童儿到访。黛玉连忙将人延请入内,问道:“师弟突然来此,可是有什么见教?”

童儿回礼,答道:“不敢。实则是老爷方才清修,忽然下榻,令我来寻师姐,说近日有个修行的要来,让师姐且去山下,将人接引上来。”

黛玉十分诧异,要知道众人追随祖师学道,虽极是清闲,却也各司其职,这等知客的事情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她,为何还特地让童子前来传令?心中好生不解,便问道:“怎么是让我前去接人?”

童儿笑道:“这我也不晓得。不过老爷曾说,来人与你有缘,或许是师姐前生旧识也未可知。”

黛玉闻言,不由得暗暗惊疑。只因祖师曾说她来历有异,虽未修炼,已算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既是异星,又是孤星,怎么突然之间就来了个能与她有缘的人?若要说有缘,她脑海里现在能想到的,也还只有宝玉呢。

想到这里,她不禁微微怔住,恍然发觉自己竟然许久没有再想起过宝玉、乃至大观园一众故人……想来是真的已经放下了。黛玉心中五味杂陈,既有一丝自嘲似的惆怅,又有些释然的高兴。

眼看着童子这里问不出什么,黛玉只得作罢,将人送走之后,便往山下而去。

灵台山位于西牛贺洲,这里生众天性平和,不贪不杀,正所谓养气潜灵,天人交感之下,灵气格外充盈,有许多神仙胜境,灵台山便是其中一处真如福地,景致格外深秀幽奇。

黛玉出了洞府,又路过崖头石碑,只见碧空净无纤云,晴辉照眼;其下老树合抱参天,苍翠欲滴,蔚然成林,草气花香沁人心脾。又有清溪潺潺,浅水激流,叮当悦耳,其中珍禽异兽偶尔出没,最妙的是毫无凶顽之气,见人不惊,愈发显得灵山胜域,不在人间。

黛玉一路赏玩,快要到山脚之时,听得林中有丁丁伐木之声,走过去一看,只见一个樵夫正在那儿砍柴。

那樵夫一身破棉衣,足穿草履,手执钢斧,筋肉虬结,气力壮实,想是热了,将原本戴来的箬笠搁在树桩上,只顾埋头干活,挥汗如雨,砍起柴来仿佛有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黛玉驻足观望了一会儿,见那樵夫竟然丝毫不察,不由得好笑,道:“那樵夫,你可曾见过有人路过这里上山?”

樵夫闻言,停下动作,回头笑道:“原来是林姑娘。今日怎地有闲情下山游玩?还是需要新柴,还是要置换物什?”一边放下斧头,上前与黛玉见礼。

原来祖师道法自然,门中一应事物,皆由众人自食其力,就是平日里一应杂役,都要亲力亲为。别说私自行法从人间摄取,举凡吃穿用度,都要与山民们以物置换,决不许放纵欲望,奢靡享受。

这樵夫正好住在山脚下,黛玉与他打过不少交道,知道此人根骨不凡,生具道性,绝非流俗,连祖师也曾说他异日成就不在众人之下,因此从不当普通人来看他。久而久之,倒也有了几分熟稔。

黛玉回了他的礼,调侃道:“我是来问你想通了没有,要不要跟着我师父学仙修道?你若是成了我师弟,我还需要置换什么东西呢?”

樵夫哈哈笑道:“这世上可曾有过不孝顺的神仙?你休要来笑话我。我家里还有老母要奉养哩。”

此人心既坚定,又能安贫乐道,还这样不卑不亢,黛玉亦不由得好生钦佩,转而再问道:“你还没告诉我,近日有没有人向你打听,想要上山呢?”

樵夫稍加思索便懂了,答道:“并没有。可是又有人要来向祖师求道了?”

黛玉并不回答,只是笑道:“你又不求,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处?”

樵夫坦然道:“我虽不求,但见到有人能求得大道,也很是替他欢喜。”又笑道:“你若是不耐烦干等,不如在这里看我砍柴,有人说说话,就不会觉得无聊了。”

这份豁达黛玉也服他,面上却不显露,微微一哂,道:“说些俗语村言难道就有趣得很么?山中鸟鸣,本有野趣,可是你砍柴的声音太吵,把鸟儿都吓走了。不如你唱支歌来听听吧。”

樵夫大笑,道:“有何不可?姑娘且听好了。”于是转身执斧斫树,高声唱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这乃是诗经魏风中的一首,名为伐檀。这西牛贺洲本没有,还是黛玉第一次听樵夫唱山歌野调,觉得呕哑嘲哳,难以入耳,可惜了那把天生的好嗓子,于是挑了几首诗歌教他,虽与本地风俗迥异,却又很添了几分意趣。

黛玉随意挑了个干净的树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