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秦简并不想自找麻烦,拒绝了杨进增加战俘劳工的提议,但他的这种坚持对于时局来说没有太大意义。没过两天,海汉军还是将新一批战俘劳工分配到了各个码头上。 这倒不是杨进无视工头们的意见,他其实也不希望自己管理的地方出乱子,但如今大量明军俘虏堆积在南京前线,又没法及时运走,导致战俘营已经不堪重负。 指挥部直接给后勤部门下了命令,安排更多的俘虏就近参与物资搬运这类便于管理的劳作项目,这样好歹也能缓解一下后勤辎重的压力。 虽然期间不免会因为监管措施的放松而生出一些麻烦,但相比安排俘虏劳作的收益,高层认为终究还是利大于弊。 燕子矶码头也迎来了开战以来的货运高峰,每天都有大批物资和人员在这里卸货和发运。在分配了大批俘虏到这里充当力工后,码头上参与劳作的人员甚至比战前还要更多了。 秦简这些天也憔悴了不少,事实上这段时间码头上的工头没谁的日子好过,个个都瘦了不少。 虽说收入是增加了一截,但每天天不亮就要到码头上盯着,一直忙到入夜才能休息,着实也挺操劳。 秦简暗中留了心,每天从他管理的区域运走的战俘,他都大致记了数,算下来这些天也有两三千人了。如果加上另外几个区域,光是从燕子矶码头运出去的战俘,应该都能上五位数了,而这还仅仅只是南京城北一个方向。 以这样的进度,南京就算有十万守军,被清空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他有一点不明白,为何海汉军具备如此之大的优势,却还没有向南京城发动总攻,最近今天的炮声也稀疏了不少,难道海汉军还在等待某个特别的时机? 这其实并不是石迪文不想打,而是杭州那边已经跟大明特使谈出了初步意向,执委会决定暂停对南京和北京两处重点目标的攻势,等待明廷作出下一步的回应。 凭海汉军的实力,硬攻当然也能拿下这两座城市,但毕竟这是大明经营最久,投入最大的两座坚城,海汉军恐怕也得付出不小的代价才能达成目的。 而执委会希望获得胜利的代价越小越好,如果能迫使守军自行开城投降,那就最好不过。而目前的战场局势明显对海汉更为有利,大明几乎无望翻盘,所以执委会也愿意再多给对手一点时间。 此外对于已经取得巨大战果的东海大区来说,对新占领区的治理也必须得提上议事日程了。 钟山下的一处庄园内,石迪文正拿着红色小旗,在巨大的沙盘上给一座座城镇插上标记。 这些做上了标记的地区,都是此次战争中从大明手中夺来的新地盘。 作为胜利方的指挥官,亲自在沙盘上标出这些战果,无疑是一件令人心情愉悦的事。 不过对于石迪文来说,在沙盘上做标记的这个过程,正好也可以用来思考,对这些新占领区的人事任命和驻军安排。 此次作战,海汉一举占下了常州府,镇江府、广德州,宁国府东部,徽州大部分地区,以及应天府在长江以南的几乎全部区域,光是县城就有二十来个,这还没算上即将到手的南京城。 海汉要取代大明在这些地区的统治,首先就要委派官员接管地方政务,同时也得派驻一定数量的部队,以维持当地治安。 要安排这么多人去填补空白,如何考虑和确定人选,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这些空缺的职位,一方面要论功行赏,奖励战争中的有功人员。这其中不仅包括直接参战的海汉军将士,还有那些在后方出钱出力,为海汉军提供支持的名门望族、地方豪强、商界大鳄。 他们出力支持海汉对大明的战事,当然是期望着官方能在战争结束后有所回报。东海大区议事会成员的身份,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了。而石迪文能给予他们最好的奖励,莫过于安排相关人等入仕做官。 另一方面,石迪文也准备将身边的一些亲信随从外放,让他们有机会证明自己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这也算是海汉官僚系统的惯常做法,许多被派到新占领区任职的官员,大都有长期在高官身边做事的经历。这些人对海汉的忠诚度较高,且比较了解官场生态,出任新职位上手也快。 安排谁出任哪个职位,如何达到最优的人员配置,并以此去平衡各方势力,这都是石迪文在此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每插一支小旗到沙盘上,石迪文便说出相应的人事任命,由站在旁边的秘书记录下来。 不过这个过程十分漫长,期间石迪文会不时停下来思考,而这种停顿往往会持续很久。 这甚至比指挥一场战役更耗费石迪文的精力,一天下来,他也就在沙盘上插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