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最初的琵琶是骑在马上弹奏的!(1 / 2)

“北尘老师,我们今天没课,就是想来听听课!”

“听说今天有新老师,我们过来瞧瞧!”

北尘秒懂,不就是为了南夜而来的吗,还需要这样遮遮掩掩的?

“那行,你们自己找位置,不要影响到听课的同学,不然我只好赶你们出去了。”

于是,教室后面的空位,此刻也挤满了人,窗外还有不少学生在那拍照。

完全可以用人满为患来形容。

“那我们现在开始讲课吧!

上几节课讲的是笛子,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民乐之王——琵琶!

讲琵琶的技巧之前,我们先让对于历史颇有研究的南夜老师,给我讲讲琵琶的历史吧!”

南夜刚想听听北尘怎么讲课来着。

结果还没开讲,自己就先被点名了。

这算怎么回事!

现在总不能说自己啥也不知道吧,那可就糗大了。

那他《秦王破阵乐》从古乐谱整理而得,就成了笑话。

幸亏,在来帝都之前,他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看着北尘将讲台站出来,南夜硬着头皮走上去。

突然间站在这个位置,当真让他有些无所适从。

主要还是一点心理建设都没做。

“咳咳……我今天是被你们北尘老师是骗过来的。

他说要上课,那我以为是来听课的,我还兴致勃勃地想要旁听一下来着。

结果他自己站在讲台上了,也不提前通个气。

你们说气不气人!

我是一点准备都没做,要是讲得不好,大家就当个笑话听一听哈!”

南夜也不避讳,直接当面吐槽北尘,让在场的学生都忍俊不禁:

【哈哈哈哈,这两人太好玩了,这算不算在坑队友?】

【没事的,南夜老师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反正有北尘老师兜着不是……】

南夜打开讲台上的电脑,发现里面空空如也。

“你们北尘老师不称职啊,居然连ppt都不做!”

北尘额头一黑,你丫的还吐槽上瘾了?

我都是现场实际操作的好吧,要ppt干嘛?

没有ppt的话,南夜只能将脑中的东西搬出来:

最早有关于琵琶的记录,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最初的琵琶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唐朝诗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可以加以佐证。

秦汉出现的琵琶,其实叫做批把。

都是直柄,圆形共鸣箱,视为直颈琵琶。

到了魏晋的时候,人们为了与“琴”、“瑟”等乐器统一固定好名字,才称为琵琶。

有意思的是,在西晋的竹林七贤之一、音乐家阮咸。

就很喜欢用此类乐器,所以后来人就称圆形共鸣箱的批把为“阮”。

在南北朝的时候,一种梨形身材的四弦乐器从西域传了过来。

人们将这两种乐器结合,才有了现在的琵琶。

而真正巅峰的时候,应属唐朝了。

特别是在琵琶制作上,更是达到了巅峰状态。

宫中宴乐用的琵琶用料,都非常有考究,质量上乘。

当时,小日子遣唐使来大唐观摩后,带走了许多宝贝,其中就包括一件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这是留存于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一把拥有五根琴弦的琵琶。

它由紫檀木制作而成成。

琵琶正面为紫檀捍拨,上面有螺钿树木。

下方是骑在骆驼背上的胡人,手执琵琶,边走边弹。曲声悠扬,引来飞鸟起舞、骆驼回首。

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当年的丝绸之路。

其精美程度,即便到了今天,依然被视为小日子国宝。

不过,这也成为我们国人心中,一个抹不去的遗憾和不甘……

……

南夜处处引经据典,对于琵琶历史的清晰程度可见一斑。

北尘在一旁也是连连点头。

正如南夜所说的一样,他没有做任何准备,就可以讲得这般完整。

若是给他时间准备呢?

那效果,恐怕要再好上一倍。

接下来的时间,就由北尘开始讲课。

只见他抱着一把琵琶,面对着学生。

然后将琵琶的结构,把位,左右手指法等等,一一道来。

再加上他对于琵琶的独到见解,确实是专业性很强的一堂课。

直到快9点的时候,他才歇了一下。

“还有5分钟就下课了,我也讲累了,剩下的时间,就给大家弹一首吧!”

南夜坐在一旁,当真是昏昏欲睡。

主要是北尘讲的这些东西,比较基础,他都会,所以听起来就有点乏味了,

如今听到北尘要演奏一曲,瞬间来精神了。

台下的学生,大多也是如此,瞬间精神抖擞。

【呀呀呀呀,已经许久没听过小兰陵当场演奏了,不行,一定要录下来。】

【北尘老师很少在上课的时候演奏,今天恐怕是因为南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