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机算力不足,我们只能用算盘和笔算来求解微分方程,一道公式六个人要算一晚上。” “后来突破了最早的理论壁垒,我们又遇到了没有中文资料的窘境,大家只能挑着煤灯去一个词一个词的翻译.” 说着。 陆光达又指了指右边的墙壁,开口道: “最早来咱们课题组的同志应该都知道,咱们这层地下室的布局早先分成了左右两间房。” “右边的那间比较大,原本是最早的办公地点。” “咱们现在在的这间面积比较小,只有隔壁间的三分之一左右,之前的规划是用来存放使用过的计算稿纸。” “结果算着算着咱们忽然发现,原先的这间屋子放不下稿纸了。 “于是无奈之下,只能把办公地点和杂物间做了个掉换——开会之前我去看了眼,那间大屋子也没多少地方能够放算纸了。” 听到陆光达的这番话。 台下徐云的嘴角动了动,但最终还是没有说话。 尽管他早在后世的时候就曾经在于敏的采访中了解过这些事,算是已经看过了一遍内容。 可相同的话在由陆光达之口说出来后,依旧令他的情绪发生了些许不可遏制的起伏。 他们所在的这间屋子面积大概有一百平米左右,高度由于位于地下所以只有两米五出头。, 按照陆光达的说法。 隔壁那间屋子的面积是这间的三倍,那么大的屋子里塞满了稿纸 这是一个令人一想就会无言的画面,呕心沥血不外如是。 这其实还只是一小部分呢。 按照于敏老爷子后世采访中提到的情况。 数年后221基地从金银滩搬至川省九院,离开时光计算的稿纸就有整整十几卡车. “呼” 想到这里。 徐云只能呼出一口说不清何种情感的浊气。 而在黑板边。 陆光达则做了个与徐云相反的动作。 只见他胸口一鼓,整个人深吸一口气,声音骤然拔高了几分: “不过同志们,我们的努力并不是在白白浪费,隔壁屋子空间被挤压的同时,我们开拓出的空间却越来越大。” “从最早的势垒计算,接着是反常系数的推导,再然后是自由基浓度的测算和中子运输方程” “链式反应的一十五个步骤,到今天为止只剩下了.最后一个!” 说到最后。 陆光达更是激动的重重一挥手在空中一抓,仿佛握住了. 命运的咽喉! 没错。 在理论组成立1074天、同时也是徐云穿越的第107天上午。 原子弹.也就是太上项目中的【玉清】分项理论部分,总算来到了推导过程的 最后一关! 众所周知。 铀-235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后,使复合核处于激发态而发生振荡。 振荡的结果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复合核由椭球体还原到球型,然后放出γ射线(瞬发γ射线),将过剩的能量释放; 另一种由于它的激发能较大,复合核快速分裂成两个独立的原子核。 原子核裂变时发射出来的中子呢,则称裂变中子。 接着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结果原子核分裂成两块中等质量数的裂变碎片,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和2~3个快中子。 在适当条件下。 这些中子会被其他铀核吸收,再引发裂变。 就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一代代地传下去,形成自持的链式反应。 这就是核武器理论的本质,一切的一切都是从这个原理开始。 在三年前的九月份。 九所组建理论部,陆光达担任理论部的部长,至此开始了链式反应的理论攻关。 从三年前起。 陆光达和理论设计人员进行了整整两年的理论工作准备。 在获得了关于爆炸力学、中子传输、核反应和高温高压下的材料属性方面的大量数据后,方才在今年年初结束了探索预研阶段。 从今年二月开始,他们正式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如何把链式反应拓展到应用也就是原子弹的设计上。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 陆光达他们将会在明年2月底到三月初之间正式完成理论设计,然后正式开始将重心转移至零部件生产和实验。 不过眼下随着徐云的出现,这个时间往前推了足足接近五个月。 别看五个月好像很短,这对于兔子们来说,堪称是救命的时间! 随后陆光达的目光飞快的在徐云身上一扫,调整了一番呼吸频率,继续说道: “当然了,咱们面对的最后一关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是理论环节最难的一个问题。” “也就是爆轰波反应区厚度的计算。” 早先提及过,原子弹这玩意儿从结构上看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压拢型,也称“枪型”。 这类原子弹是利用一种“炮筒”装置,将两块小于临界质量的裂变物质。 在化学炸药爆炸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