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真给跪了(4 / 5)

br> “轴对称最小波阻构型可以通过经典最小阻力理论获得,算是最容易生成乘波体的方式。”
钱五师满意的点了点头。
随后他在演算纸上画了个比较简单的图示,说道:
“既然韩立同志你对超声速轴对称并不陌生,那么我们就直接进入正题吧。”
“我们这组在技术侧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将最小波阻锥导乘波体和内转式进气道完成一体化设计。”
“而这个设计的核心,就是曲面内锥流场的参数推导。”
说罢。
钱五师又从身边取来了几份文件,对徐云说道
“你看这里,这是我在早些年推导出的乘波体激波面和内锥激波面的部分交线。”
“其中曲线CD是一段捕获型线,通常交点D位于内转式进气道基准流场的中心体上......”
众所周知。
在前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方面,眼下这个时期各国的方案有很多种。
比如李维斯特在锥形流场中用流线追踪法设计出进气道的唇口,来近似匹配二维进气道构型。
霓虹的高嶋伸欣则用密切锥方法完成了这一步。
英国的斯达克则采用的是变楔角法——这位其实也挺可惜的,要是英国当年多支持他的研究,英国说不定会先完成乘波前体的研发。
而钱五师采用的则是最小波阻锥导乘波体的耦合设计,即便在后世也算是相当大胆了。
没办法。
如果不另辟蹊径。
徐云的方案压根就没有落地的可能。
至于钱五师拿出的这份文件,可不仅仅是早些年那么简单。
这些文件都是他从海对面提前寄回来的宝贵资料,在当时堪称孤本,珍贵程度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等到金贝儿背刺举报钱五师,钱五师与妻子被监禁之后,他就再也没法带出或者邮寄任何东西回国了。
当然了。
也正是因为有这几份在海对面做过的数据,钱五师才会选择和徐云莽这么一波。
接着很快。
钱五师画出了一条豁口面的激波型线,并且将交点D位,写到了内转式进气道基准流场的中心体上。
接着又写下了一个流速公式:
qm=A2kk-1p0ρ0[(pp0)2k-(pp0)k+1k]
这是完全气体在一元等熵定常流动下的描述,在1954年就已经被推导出来了。
写到这里后。
钱五师的笔尖微微一顿,对徐云道:
“韩立同志,你觉得接下来应该计算什么?”
“背压比,还是面积-流速关系?”
徐云知道这不是自己该客套的时候,因此立刻便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钱主任,我个人觉得背压比应该会更好一点儿。”
上辈子在成飞工作的时候,徐云曾经听一位搞流体的同事说过一件事:
激波这东西产生之后,熵会增加,但滞止压力却会减小。
同时呢。
激波前后的滞止温度不变。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计算面积-流速关系会出现一个只有通过超算才会知道的误区:
不导入压缩性系数的话,整个公式将会完全报废。
因此在钱五师询问意见后,徐云立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钱五师不问,徐云就会主动开口。
而在徐云身边。
钱五师闻言也点了点头:
“正合我意。”
于是很快。
钱五师便计算起了背压比。
所谓背压比。
指的喷嘴出口静压力与喷嘴上游滞止压力之比,不过在设计方案中指的是锥流场与气体的耦合比。
当锥流场刚好达到临界条件时。
外部气体达到音速,同时气体质量流量达到最大值,此时的背压比即称为最大背压比。
这个概念有点类似后世的MBPR,不过释义上更接近下游。
接着很快。
徐云也估量了一番自己的右手状态。
今天他的右手还没用过,负载为0,因此他便也拿起笔和纸协助写了起来。
众所周知。
如果激波为正激波,且不考虑激波厚度,那么激波控制体的形状就会很对称:
你比划个剪刀的手势,然后指尖向下。
这就是激波控制体的图示了。
而控制体CV基本方程,则由三个连续方程组成:
DΦDt=DDt∫V?(r,t)dV=??t∫V?(r,t)dV+∮S?(r,t)u?ndA
ΔN=(?IIσρdτ+?IIIσρdτ))t+Δt?(?IIσρpdτ)t
limΔt→0(?Iσρdτ)t+ΔtΔt=??σ?V→?dA→=?σρVcos?αdA(起点这排版将就着看吧)
其中t为时间;
Fx为控制体内流体的受力在x轴上的分量;
v为流体速度失量;
A为控制体表面面积失量;
V为控制体体积。
同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