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二章合一(1 / 3)

清穿之嫡长子 屏娘 2894 字 2023-12-30

弘晖开办的学校当初招生时,京中大户人家都对其抵制不已,甚至不少儒学生更是大放厥词,觉得弘晖是在异想天开,居然让学生学那些下九流的东西,这些学校肯定开不长久,但是等到弘晖接了康熙的旨意,开始轰轰烈烈地修起铁路,甚至连京城城镇里都开始铺起铁轨时,众人才逐渐沉默。

就算他们不想承认,但是也不得不认清现实,他们学的那些四书五经,对于建造这些工程毫无用处,儒生们当然不会觉得自己学的那些孔圣先贤的书会是无用的东西,只是如今也肯冷静下来思考,本来在弘晖弄出这么大动静之前,就有不少大儒提出经世之学,所学所得都该经世致用才对,若是学到的东西不能投身到现实生活中,那它们的意义又何在呢?

等到弘晖的学校办起来,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思考起来,他们以往读的圣贤书,其实不过是用千百年古人所说的话来进行思考,但是如今弘晖阿哥造出来的很多东西,是千古年从未有过的,便是那些孔孟圣贤也压根不会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原先数月的行程,在有了弘晖阿哥造出来的铁路后,不过短短几日就能抵达,在见识过铁路的厉害后,就算是嘴皮再利索的儒生也说不出任何反驳之语,这样的变化,说是千百年来未有的大变革也不为过。他们原先看不上那些匠人,如今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匠人弄出来的东西确实造福了百姓。而且真论起来,其实铁路的修建应该属于墨家机关道,并不是只有儒学才是最精绝的,墨家机关发挥到极致同样很绝妙,或许弘晖阿哥如今倡导百家齐鸣正是因为如此吧。

而那些留了心眼的人家,特地让自家的庶子或是旁支进入了弘晖学校的,此刻更是庆幸不已,他们看得可比那些未入仕的书生更远,眼下这铁路不过是初通一条,便可见其用途之广,而大清境内疆土如此广阔,将来还需大量人才将士来开拓修建,他们让家中子弟去了弘晖阿哥学校,不仅是为自家子弟铺了一条路,更是为大清将来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可用之才。

在反应过来后,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将自家的子弟送往弘晖的学校,而弘晖在不缺生源的情况下,开始变得挑剔起来,将学校里的各项规章制度都安排起来,凡是不遵守规定的全部都踢了出去,不仅如此,他还暗戳戳地加强对这些学生们的精神培训,给他们灌输国家、国民、民族的概念,而这个民族自然不是满蒙汉之分,他们的商船都已经走去了欧美,胤祯更是带着军队北上西伯利亚,合该让如今大清的子民都将眼界放宽些。

这大清境内的百姓皆为华民,都是炎黄子弟,凡是受着大清庇护的百姓都是同一个民族,大清以外的地方才是他族。

而弘晖做的这些事情其实动静都不小,而他不仅没有偷偷摸摸隐瞒着搞小动作,还大战旗鼓地办起报纸。

对于报纸这种书刊,大清的文人初时觉得新鲜,他们一开始拿到手里时,觉得此物与官府的邸报甚是相似,但是邸报只有那些朝廷官员才能看,而且上面全都是官府政令,但是这报纸就不一样了,不仅寻常百姓能看得,甚至还能在上面写文章发表己见。

起初康熙对弘晖弄出的这报纸有些想法,因满人入关以来,就一直有不少汉人对此颇有异议,尤其是那些读书人,不管是在先帝时期,还是如今康熙在位的期间,都斩杀过不少写出悖论之言的文人,而弘晖如今大战旗鼓弄出这报纸,康熙心里很是忌惮,若是又有不知死活的家伙在上面写些大放厥词的言论,散发出去岂不是让天下人议论?

但是弘晖却跑到康熙跟前辩论起来,觉得这报纸办起来,好处远比坏处多。

正是因为这天下议论的人多,与其让那些人憋着在私底下使坏,不会大大方方办一个报纸,这报纸自然不是给那些人使坏的,而是让清廷的文化人进行输出,其实就是一个舆论操控作用,弘晖心里估摸着,若是朝廷能将这报纸办得好,就能起到官媒的作用。

由官方媒体来疏导民间舆论,启发民智,甚至还可以刊登一些政令法文,这不管是对百姓,还是对朝廷官员而言,都是一件好事,如今朝廷不仅有这个财力,又有了铁路,等报纸兴办起来,甚至可以让全国内的消息在几日内就互通有无。

而康熙担心的那种情况弘晖也考虑过,毕竟“文字狱”三个字可是名不虚传,自古有不少文人栽在上面,而且弘晖办报纸也不是为了给那些不安分的分子折腾舞台的,所以民间的投稿肯定是要交给专人审稿,他都想过了,这种工作交给翰林院最合适不过。

翰林院里的官员全都是正经进士出身,论其学问来那自然是扎实,他们的水平用来审核文章是不成问题,而他们的身份更是应该清楚什么样的东西能发表、什么样的会引来祸事。

弘晖既然提出了办报纸的想法,就已经将其中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十分清楚,甚至还特地写出了一个详细的章程递交给了康熙,将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隐患都提出来,然后又一一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