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半部《李建国》一部中国史(1 / 2)

第902章半部李建国,一部中国史

今年的春节来的晚,元宵节过后已经是三月了。

春寒料峭,人们的冬装尚未脱下。

1999年第3期当代悄悄的摆到了书店的书架上,这么多年,这份刊物陪伴了无数读者的成长,很多忠实读者早已养成了习惯,在刊物上市的这天上午到书店或者书报摊来买上一份当代。

而在今天,各地书店里和书报摊上购买当代的读者尤其的多。

书店的售货员们又或者是书报摊的老板们对这种现象没有丝毫奇怪,因为林为民的新发表了。

李建国。

一个极其朴素的书名,也是主角的名字。

很多看到这个书名的读者第一眼都很纳闷,林为民怎么会给起这么一个朴素又普通的名字。

李建国,在五六十年代这个名字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了,学校里的房顶塌了砸倒的学生都可能有两个叫这种名字的。

但这毕竟是林为民的新,读者们可不会在书名上纠结太长时间,一睹为快才是最重要的。

李建国的篇幅很长,它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定上虽然借鉴了人世间,但并不是人世间那种全景式的写作手法,整部只有一个真正的主要人物李建国。

李建国的一生贯穿了新中国的各种大事,很多人读着读着也渐渐的明白了过来,这部与其说是讲一个叫李建国的男人的故事,不如说是讲述新中国的发展史。

李建国,读了之后这些读者们终于明白了这个名字的含义。

主人公所面对的那些苦难,似乎也代表了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国家所经历的一切。

读到后半段,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剧情跌宕起伏,逐渐兴起了一种波澜起伏的壮阔。

最后读到97年老人家去世、香江回归,新中国发展的越来越好,这个时候主人公已经年近不惑,前半生的苦难都已经过去,生活也和国家一样逐渐顺遂起来。

可一纸下岗通知,却打碎了李建国的美好生活。

到这里戛然而止,无数的悬念被停顿在这里,令众多读者读完不禁掩卷怅然若失。

写的是真好可怎么没写完呢?

很快,读者们的怨念化作一封封来信飞进了当代编辑部,收到读者来信的编辑们却是喜笑颜开。

“读者们的反响很强烈啊!”

杨新兰看着成堆成堆的读者来信,有一种幸福的烦恼。

“能不强烈吗?这可是董事长的新啊!”

姚淑芝在说“董事长”这三个字的时候,音咬的很重,生怕别人听不出来她语气中的戏谑和调侃。

“大家的评价都很高。”杨新兰翻着读者来信又说道。

祝昌盛这时抬起头,说道:“国内的读者们还是更偏爱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这种创作手法的受众也是最广泛的。为民这次的创作可以说是现实主义作品的巅峰之作,极其史诗气质,而且你们不觉得吗?他这部和阿甘正传有异曲同工之妙。”

杨新兰拍手说道:“没错,确实有些类似。不过李建国跟阿甘正传还是不太一样,阿甘的那种经历有点浅尝辄止,李建国的每段经历可都是跟共和国的成长关系密切啊!”

“可是”祝昌盛用钢笔笔帽敲着桌面,“这小子上部就写到97年了,他下部怎么写啊?”

闻言,编辑部的众多编辑们陷入了苦思冥想。

“为民的这种写法确实出人意料,再往下走肯定是未来的时间线了,一个处理不好就容易跑偏到科幻那里去了,破坏了读者的代入感。”

“不好写啊,反正以我的经验看,这种处理方式太容易踩坑了。”

“这么写风险确实是大,不过好处也很明显啊,只要写成了,几乎是立成史诗,白鹿原在它面前都是小弟。”

大家兴致勃勃的议论着李建国这部。

邹昌义问道:“这下部什么时候交稿啊?”

大家互相看了看,“好像没听老贺说过啊!”

姚淑芝啧啧说道:“瞧瞧,人家当领导的就是有特殊待遇,光有个上部老贺就敢发,下部还遥遥无期呢,这要是一年以后再发出来,读者们还不得把编辑部给掀了?”

她脸上的幸灾乐祸根本压抑不住,“反正过年的时候,我是没听说他手里有写东西。”

众人哗然。

那岂不是下部还没动笔?

这是真打算照一年来啊!

在当代编辑部讨论着关于李建国下部的创作进程的时候,林为民正在接受张朝阳的感谢。

去年年末,张朝阳来找林为民讨论搜狐融资的事,林为民除了催促他赶紧上市,还提醒他抓紧时间把登载新闻业务资格给办下来。

可这玩意是国务院管的搜狐压根没那个能力搞定这种事,张朝阳这个CEO就更没办法搞定了,他只能向林为民求助。

国文集团是搜狐的股东,尽管股份经过了两轮稀释有所降低,但现在仍是仅次于张朝阳和高盛银行的第三大股东,这点小忙林为民是肯定要帮的。

打了两个电话,搜狐的登载新闻业务资格轻松搞定,年后这几天搜狐刚拿到资格,张朝阳这不立马就上门来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