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3 章(2 / 2)

重生制霸影视圈 言朝暮 1763 字 10个月前

足,哪怕明知立项遥遥无期,也不能阻止他每天写出好几千字的新剧情来。

徐思淼超级嫉妒,甜甜蜜蜜谈恋爱有什么不好,非要把全部精力拿去深山老林造导弹。

“能过审。”韩训每天看着《兴国之人》,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既然国家希望为军工付出青春的老人们为大家讲述自己的故事,又怎么可能不通过一部军工研发题材的电影剧本。而且,《兴国之人》很受年轻人的欢迎,说明大部分观众愿意听老年人的奋斗故事。”

《兴国之人》播出之前的宣传,没有太大的水花。

网络上除了一些普通的感慨和疑惑,再搜不出更多的讨论来。

大家都把它当成庆祝建国献礼片,又是什么大型苦难教育片,老人们的说教,偶尔看看还行,看多了会觉得厌烦。

然而,军工篇的第一集,就开始说全民协作造导弹,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头脑清楚的说着专业数据、词汇,优雅从容的样子,仿佛是坐在实验室里随手计算出数据的科学家,做出了震惊世界的成果。

苦,肯定是苦的,但他们的眼神里闪烁的是智慧的光芒,偶尔说起过去窘迫的事情,都透着一种时间沉淀下来的幽默。

同样是听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兴国之人》挑选出来的故事不仅有趣,而且高端。

那些飞机、导弹、航母、卫星,哪怕是放在21世纪,都能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们看得目瞪口呆。

不是所有人都清楚知道一件看似普通的军工成果,需要经历什么样的艰难改良,但是所有人都清楚,重达几吨的卫星要飞上宇宙,有多么不可思议,而且,四十多岁的它至今都还在太空中飞行!

《兴国之人》从不平凡的科研成果,展现不平凡的军工人,观众对这些“过时的”高科技产生兴趣,第一次在历史教科书外,知道历史背后的故事。

用神秘却气场强大的军工开篇,《兴国之人》的基调顿时变得格外崇高。

以至于气质傲慢的年轻人,深深被这部纪录片吸引,到处呼朋唤友,推荐更多人加入到观看的行列来。

《兴国之人》作为大型红色纪录片,成为了普通群众仰望高端科技人群的窗口,观众边看边啧啧感叹,看看人家,六十多年前大学毕业就能造导弹了。

看的人多了,注意的细节就多了,可供讨论的地方更多了。

每天追着连载的观众,挖掘着当年的史料、新闻,与同好们一起分享发现,不过几天时间,他们就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兴国之人》片尾居然有鸣谢韩训,韩老师也算上过纪录片的人啦!”

“哈哈哈,恭喜韩老师,贺喜韩老师,没想到韩老师也有借别人名字上位的时候。”

大家完全将军工篇的鸣谢,当成韩训同名同姓的某个人。

在这种美丽的误会下,他们连《兴国之人》的片尾都看得津津有味,试图挖掘出更多熟悉的名字。

直到军工篇讲述了东风导弹从仿制到自我研发改造的下集之后,大家依依不舍的作别军工篇,等待着明天的教育篇。

不少人关掉了电视,或者换了台。

可总有一些喜欢下集预告的观众,仍是玩着手机等片尾结束。

然而,军工篇道别的片尾和平时不太一样。

摄制组将拍摄花絮做成了篇章最后一集的花絮,剪出来和大家说再见。

可是镜头里出现了一位不该出现在这里的年轻人。

他有着一双冷清温柔的眼睛,微微挑着嘴角,仿佛一个乖巧晚辈,认真聆听着老人们的话语。

有的老人翻着老照片给他看,有的老人拉着他的手说话,有的老人还和他玩起时髦的自拍,笑容满面的样子,一点儿也不像六七十岁。

花絮不长,却透着长辈和晚辈之间的温馨和谐,一点儿也没有正片里的严肃气氛。

电视机前目睹一切的观众瞪大眼睛,盯着那位年轻人。

白皙的皮肤,狭长的眉眼,熟悉的微笑……

直到屏幕播放起下集预告,观众们仍旧目瞪口呆,久久无法回神!

韩训!

韩老师!

这要不是韩老师我就当场表演意念自尽!

作者有话要说:番外可能不是日更……

因为我收到了加班红色预警,从今晚持续到月底,周末不休……我fo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