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难道要你幺舅讨一个像你一样倒贴男人的婆娘才不是悲哀吗?
见过贱女人,就没见过像你这么贱的女人!
“什么故意的,谁家过日子不算计着来啊?你小时候又不是没过过连米粒都要数着下锅的日子,这才过几天好日子你就要扶持别人了?而且还是扶持夫家!”贾二妹稍稍放出自己的气势来严厉地说道,“你现在是大学生了,也该明事理了,你有想过你那在农村面朝黄土地朝天的父母吗?他们辛辛苦苦把你养到这么大是让你去扶贫婆家的吗?你有没有一点想过要孝敬你的父母?”
“佷·····”廖小玲被说得说不出话来,羞恼不已,便再也顾不上其他的了,“咻”地一下站了起来,甩头就走。
走吧,不送!
那个去地窖捡红薯土豆的暖暖怎么还没捡出来呢?
别做梦了,暖暖是那种肯当傻子的人吗?她正躲在后院的井边看书呢!至于妈妈说的捡红薯和土豆,凭啥呢?凭啥要捡给人家去孝敬别人呢?
……
星期天到了,向国强开着车回来的,又让贾二弟开了一辆带上了夏琼英母子一起回来的,两辆车分别载着贾二妹和四个孩子、小军一起往田婶家去“串门”去了。
朱大觉夫妇没去,诊所不能关门,白翠花也没有去,她要留在家里给诊所那边的人做饭吃。
一下子去了这么多人,担心把人家农村人家吃垮,贾二妹还专门去市场买了菜肉糖果点心等物带上一起去。
田家今天要来城里的贵客,从一大早就派人到村口的大路上去候着了,一看到两辆绿色的吉普车开来他们就知道肯定是城里的贵客来了,因为在这个年月能在乡村道口看到一辆汽车那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这两人迎上来一问,果真是城里来的客人,赶紧做自我介绍:“我是某某某,他是我的侄儿……”
原来这俩人中年纪大一些的那男人是田婶的小叔子,这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是田婶的儿子。
两人并不肯上车,就在前面带路,往田婶家里走去,因为田婶家离村头还有一段黄土路,他们又不肯坐上车,倒是把坐在车上的贾二妹等人搞得有些尴尬。
这段路是真正体现了黄土高原的土路,人一走和车一开后面就是黄尘土飞扬,所以他们的车都开得很慢很慢。
这里的名居很有特色,“登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见方房不见人,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车看着是在平地上开,但其实是在山上开,因为这里是高原啊,你的车说不准就在人家房顶上开着呢!
啥,在人家房顶上开?有这么骇人吗?
不骇人,是真的,因为这里的民居都是建在洞里的,这些洞就凿在高原坡地下,一层又一层,一圈又一圈,你只有把车开下了一层才能看到上面你走过的路原来下面住着人啊。
这就是当地的民居——窑洞。
说起窑洞来后世的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了,就算了解也是从百度里了解来的,贾二妹后世当然也不了解窑洞,但现在亲历了,感觉太震撼。
这些规划工整建筑奇妙的窑洞,真是堪称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
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等优点,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
田婶家所在地名柏树村,柏树村的地窑是在平整的地面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凿挖若干孔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坑院的大小和窑洞的多少,因经济、人力和居住人口多少而定,一般6~10孔,最多的可达16孔。院和窑洞的方向依通风、采光、朝向等地势条件不同各异。
这样的窑洞民宅共同的特点是冬暖夏凉。
地坑窑洞的出路,一般在院内偏角的地方挖一个洞,往上挖成斜坡,渐成露天通道通向地面。
在地坑院的上部边沿砌起高1米左右的墙,可防人畜失足落入院内,也可防雨水灌入,窑顶的平地经常用石滚碾轧,即可防止雨水下浸,又让雨水排放通畅,通常还可作为碾打和凉晒粮食的场地。
院内在偏角挖一个容量大小不一的旱井,俗称渗井,让院内的雨水排入慢慢渗入地下。
在门洞窑旁挖一个侧窑,向下打井取水,或建一个水窑,收集窑顶雨水,供人畜饮用。
窑洞在很长时间作为黄土高原上最普通、最普遍的居住方式,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人文历史,尤其是地理方面原因的。
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地貌多变,这是窑洞之所以诞生的气候和地理方面的原因。
因为这个地区林木稀少,沙石稀有,天然的建筑材料——石头,几乎没有,几块磨刀石或是腌菜用的石头尚且难觅,更不要说像南方人河里有大量的石块、山上有茂密的林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再加上青砖产量少,异常昂贵,平头百姓不敢问津。而厚实的黄土有很好的直立性,不易裂缝,是上天赐与黄土高原人的优良的建筑材料,因而几乎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