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尽管现在还没到可以称得上是清晨的时间。
然而主动打电话的李贤因这会儿却不知道怎么开口,他打电话的目的就是一时焦虑之下情绪失控,需要找个人在一边放着,看情况再发泄点儿负面情绪,没准心情就转好了。
周德易是最合适的人选,毕竟对方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会把他所说的话讲出去,偶尔向心理医生示弱也不丢人,同时心里还期待着对方能给他一些言语开导和帮助。
可临到头了,他又不知道怎么形容自己目前的状态,真要用正常人的思维来概括,他可不就是矫情外加妄想症嘛……
于是最后,李贤因只好干巴巴的把事情陈述了一遍,就两句话能概括的事儿,愣是倒腾了他一晚上。
好在周德易见多识广,接触的病人也各式各样,并不觉得李贤因的行为有哪里不对,甚至还一本正经的给他分析起来。
“光是在电话里我无法确定你的状态,但这是你的生活,只要按你自己喜欢且愿意的方向走就足够了,如果逃避行为会让你不舒服,甚至达到发病的程度,那去参加丧礼也不是多坏的决定。”
心理疾病分为很多种,像自闭症那样既属于心理层面、又大多会影响身体某方面生理发育的疾病,反映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特别明显的“发病”概念,因为患有自闭症的人群是时时刻刻都表现得与正常人不同,而不是有时候正常,到了发病的时候才不正常。
除开这种类型,大多数有发病特征的心理疾病都没什么规律可言,可能前一秒好好坐在哪儿,后一秒被某个小细节刺激到了,分分钟情绪崩溃到嚎啕大哭也不是没可能。
别和病人讲逻辑,那根本不可能讲得通,基本就是以顺从和劝慰为主,不然可能加重对方的病情。
以创伤性应激障碍来说,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发病频率是很高的,焦虑到晚上睡不着觉的大有人在,李贤因显然不到那种程度,这次之所以没能稳住情绪,应该是有什么东西、或者说他想象中的某些画面刺激到他了。
自己吓自己在心理病人之中也不算多罕见的事儿,只是周德易因此而有些疑惑,在直面死亡这件事儿上,李贤因似乎格外的在意,好像在担心会有死神突然冲出来收走他的生命,尽管以前他也隐约察觉到这一点,如今却是一次比一次明显,让他不得不出言试探。
“贤因呐,死亡距离你很远,不必因为看见别人的离世而恐惧,人生没那么多意外不是吗?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经历过车祸还好好生活着,以后也会越来越好的。”
早在前两次谈话的时候,两个人就约好了在治疗结束前互相说非敬语,这样感觉起来才更像真正的朋友,他说这句话的语气也很平常,没有太多的劝诫,当然更加不会有不耐烦,像是突然间的有感而发。
然而一向能够精准预判病人心理活动的周德易这次却遭遇了滑铁卢,这句话之后,电话对面的李贤因竟然一时沉默起来,仿佛突然不再愿意和周德易吐露心声,以至于两个人之间很快弥漫着一股并不轻松的气息。
他说错话了。
周德易马上意识到这一点,原本还相当轻松的思绪瞬间紧绷起来,想着该怎么转移话题补救一下。
“不过你要是真想去,到时候别往棺材和人像前面凑,到场送行就已经很好的表达你的心意了,在出殡中途离场的话节奏倒是刚刚好。”
韩国的丧礼有在殡仪馆办的,也有在家里或者特殊酒店办的,基本上都会给宾客准备吃食,招待一餐饭之后才出殡。
可以说除了最开始进门和最后出殡的时候,也很少人会一直盯着人家的遗照和棺材看,“你的意思是我应该去?”
这句话李贤因倒是听进去了,然而直接掐头去尾,只听了自己想听的部分,弄得周德易一口气哽住差点没下来。
“如果你觉得去了会更好,那就去吧,你高兴就好了。”
他本来还想多叮嘱几句,李贤因都表现得这么恐惧和死亡有关的事物了,他心里还是不太建议病人去那种负面情绪扎堆的场合,可经过刚才的试探失败,他说话必须得小心,最后只能用这种万金油的赞同话语结束这个话题。
“但你中途要觉得不舒服,记得给我打电话,我这几天随时随地都有空,包括晚上。”
周德易很早就知道李贤因的出国旅行计划,毕竟治疗不能间断,就算出国了也还得定期视频通话,怎么说金女士已经付给他一大笔治疗费用了,起码在未来的大半年内,他都必须得负担起李贤因的心理健康。
作为病人,得到满意答案的李贤因随意答应了几声就挂了电话,尽管让他自己去回想,就会发现整个谈话毫无逻辑可言,周德易在附和他,而他自己则在自说自话。
究其根本,其实在打电话之前,他就已经做好了决定,只是在惶恐中无法确定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正确的,他需要一个人认可他的决定,而不是无畏的反驳。
就算今天他被周德易劝住了,之后的丧礼没去,也不代表折腾他大半个晚上的矫情劲就会轻易消散,所以他只是希望对方顺从他、希望能获得外界支持,让他觉得去参加丧礼不是什么大事,变相肯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