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让世人重新认知这个世界(1 / 2)

开封府推官张令在府衙和一群官吏舌战,从春秋时说起,直至当下;从人性本恶还是本善说到了儒墨两家谁更适合当下的大宋。

张令说无需辩驳,看实绩。

两家拉出来溜溜,看谁为大宋做的贡献更大。

儒家横行中原千年,数功绩能把人淹死。就在众人嘲笑他时,张令说,前汉与前唐是如何亡的?

这巴掌抽的众人眼冒金星,有人恼羞成怒挽袖子,可才发现眼前这位乃是推官,除非府尹大人愿意出手,否则谁敢和他动手?

张令甚至还来了一趟小甜水巷,就穿着官服,堂而皇之的进了墨学,看了一眼,说:“简陋,不过有些韵味,谁设计的?”

“那位巨子。”工头笑眯眯的过来,想套关系。

“胸有丘壑,有趣!”张令却不给他搭话的机会,扭头就走。

正在蹲守工地的文彦博追了出来,没挽留,就给了一条先生给自己开小灶的熏肉。

“谁做的?”张令嗅了几下,很是满意。

文彦博微笑,“先生做的。”

“果然是能者无所不能!”张令提起熏肉,“拿回家下酒。”

他走两步,突然回头,“那些落榜士子在汴京滞留的时日不多了,老夫看巨子是想招收这些士子吧?时光可不等人。”

文彦博朗声道:“先生自有安排。”

“那就好。”张令颔首,文彦博很是好奇,“敢问张推官,为何甘冒大不韪为墨学,为先生发声?”

张令说道:“儒学是个宝贝,儒家却是个牢笼。这个牢笼把天下最聪明的一群人困在其中。可惜这些人却自鸣得意,在牢笼高歌欢呼。

老夫一直冷眼看着,直至墨家出现。

告诉李巨子,要闹,就闹大些。把这个天下闹的沸反盈天,闹得那些人不得安宁才好。老夫别的不会,摇旗呐喊却不落人后。”

张令的话传到了李献耳中,他大笑道:“宽夫,知晓我为何一直对这个大宋抱着希望吗?”

文彦博摇头,他跟着李献学了许久,渐渐目光拓展,发现这个大宋的问题比比皆是。弄不好,真会出现先生所说的神州陆沉的惨状。

李献正准备出门,午饭没工夫吃,便让杏拿了两个超大肉馒头,弄了一坨咸菜。馒头就咸菜的味道最是纯正,一个咸香,一个麦香,互相融合,却又互不干扰,能品尝到二者的本味。

他咽下口中的馒头,走出家门,“这块土地上的人,哪怕是坠入深渊,哪怕是陷入绝境,在外人看来再无翻身的机会。可他们总是会创造奇迹,总是能从深渊中爬出来。知晓为何吗?”

“百姓?”文彦博说道。

“是,也不是。”李献说道:“是人杰。这块土地肥沃,从古至今孕育出了无数人杰。每当这个民族陷入危亡之际时,那些人杰便会脚踏七彩祥云出现。他们有头脑,他们悍不畏死……”

李献咬了一口咸菜,眯着眼,“这是我华夏的气运。这也是我中原数千年文化传承的硕果。所以,我为何说儒家断不得。只因儒家早已成了中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彦博若有所思,李献边走边说,“宽夫,墨家是能强大大宋,可一个国家再强,思想文化但凡出现断层,所谓的强大,不过是沙滩上的建筑,海浪一拍就烟消云散了。”

“国虽强,但脑子不能弱。”李献抬头就看到了赵祯,这厮两眼放光,“继续说。”

“偷师学艺会被打断腿。”李献的话并非玩笑,但凡谁敢去偷师学艺,无论你偷学的是什么,被打断腿官府都不管。

这是道德规则的范畴。

而这个道德规则便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我说过,佛道修心了得,可修来修去,会把人修的不关心世事,这对于一国而言便是灾难。可儒家却不同,修心之余,还有各种积极进取的思想。故而可为中原文化的砥柱,核心。”

赵祯点头,回想起自己学的那些儒学,不禁赞道:“果然是如此。”

文彦博赞道:“和儒家那些看到对手就喊打喊杀的蠢货相比,先生的境界高出许多。”

“你去何处?”李献问道。

“买些东西。”赵祯一本正经的道。

“新婚如何?”李献挑眉。

“等你自己成亲后就知晓了。”赵祯得意洋洋的道。

“眼睛怎么有些乌青?”李献蹙眉,“悠着点用腰子。”

赵祯支支吾吾,随即告别。

“我敢打赌,这厮是去买东西哄皇后。”李献随即去了位于城南的冶炼工坊。

一进去就感受到了一股热浪迎面扑来。

“侯爷?”小吏见到李献,欢喜的行礼。

那些工匠纷纷回头,可手头的活计离不得人,若是出了岔子,死的可不是一个两个,而且死无全尸。

“都忙着,别管我。”李献招招手。

可所有的工匠都行礼,有简陋点头,有正儿八经行礼。

“见过侯爷!”

“辛苦了。”李献笑道。

他找到管事,说了自己的要求。管事叫来最出色的老工匠,老工匠一听,拍着胸脯道:“两个小东西罢了,侯爷只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