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专题 华夏黑月光3(3 / 3)

姓交的税不同,你说是不是要统一?可惜因为语言不通、官吏数量不足等问题,一统六国之后很多六国故地的官吏都是用的原来六国的小吏。这些人有的想借机牟利,有的则是单纯的憎恨秦国。所以不少人仗着百姓不识字、听不懂秦国话,就会故意乱说,欺骗百姓缴纳更多的税赋,再和百姓说这都是大秦的要求。刘彻原本想着大不了就派秦人去各地盯着那些官吏,只要监察机构人数足够庞大,就能照顾到所有地方。结果实操起来发现,秦国人就那么多,识字的秦国人更少,愿意远离秦国去六国发光发热的少上加少。天下一统之后,到处都是问题,任何一条政策推行起来都叫人头痛。幸好,文字本来就不用推行给所有百姓,只要官吏和贵族学习秦篆就够了。这些人没有反抗的资格,否则就可以打成六国余孽。至于语言,战国贵族之间有通行的雅言。也就是战国七雄至少有八种语言,其中只有雅言是贵族都会说的。刘彻决定直接推行雅言作为官方语言。正好平民百姓对贵族向往又畏惧,打着教授百姓“只有贵族才能学的雅言”的旗号,抵触者就会少很多。刘彻: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时间不够用。光是一个语言的统一,就不是三五年可以搞定的。学一门新语言对很多人来讲,那是十几二十年也学不会的大事。而语言不通,其他的任何政策都很难推行下去。除非大秦有足够的小吏可以派遣到六国各地,否则就无法解决当地官吏阳奉阴违的问题。因此哪怕刘彻没有像始皇那样连每个县的奏折都要亲自批阅,休息的时间也肉眼可见地少。这样高强度的改革,只有始皇经历过。不过幸好刘彻也经历过弱化版的大范围改革,算是勉强有点经验。汉武一朝的改革远比很多人了解的要多,只不过史书上没有把刘彻的这些改革总结出一个#34;汉武之变”罢了。因为汉武朝的改革大部分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除了推恩令和独尊儒术之外,没有很多改革行动那样开天辟地头一遭的大动静。但偏偏就是这样“温和”的改革,却是奠定后世王朝稳定统治的基础之一。从五铢钱到平准法,从监察制到儒皮法骨,涉及到大大小小多个方面,都是沿用千载的。只可惜哪怕是对刘彻来说,想要在十年内搞定各方面的大一统还是太难了些。尤其是在之前一统六国时,他耗费的时间比始皇要长。所以历史上始皇有十一年的时间搞定大一统,刘彻的时间只会更短。偏偏刘彻擅长的改革推行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雷厉风行。几乎是在他的政策刚刚颁布下去还没见多少成效,就迎来了寿命的终结。既然是扮演始皇,那当然是按照始皇的寿数和始皇子嗣的来走。所以刘彻不仅要留下一个百废待兴的大秦烂摊子,还要面对选不出合适继承人的窘境。公子扶苏是仁厚的性格,因为刘彻没料到自己寿数这么短。他是打算自己搞改革,再给下一代皇帝施展仁政收买人心的机会。可现在改革还没搞定,仁政总不能这个时候就开始搞吧?而不搞仁政,扶苏就得照着刘彻之前的改革步伐,继续施展铁血手段,强硬推行变革。刘彻:培养继承人培养错方向了,糟心。不应当啊,朕为什么会死得这么早?刘彻总觉得哪里不对。历史上始皇自己十一年搞定大一统,所以留给了扶苏一个可以施展仁政的舞台。到了刘彻这里,是继续选择扶苏,相信扶苏可以做到继承父亲的意志,还是重新挑个铁血手腕的继承人?这是个问题。但刘彻没有时间重新培养继承人了,只能硬着头皮选扶苏。始皇看到这里觉得大秦差不多要完了。即便扶苏上位之后继续推行改革也救不过来,因为扶苏就不是那样的性子,恐怕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尤其是刘彻虽然对付旁人手段狠辣,造反的六国之人一杀一大把。但他作为天子的在位时间太短了,这几年不足以震慑住六国宵小。等他一死,扶苏能不能支撑住六国的借机反扑都是个问题。刘彻毕竟不是始皇,没有那种对六国之人的灵魂威压。而且哪怕是始皇,灵魂威压在他死后也没能护住胡亥一年。刘彻从副本里退出来之后,长出了一口气。他发出灵魂拷问:#34;秦始皇他还是人吗?为什么他能做到十一年完成大一统?太离谱了吧!#34;这不是正常人几十年都做不到的事情吗?刘彻觉得,按照他自己的改革方案,在假设“必然成功”的前提下,至少也得二十年才能小有成效。但是始皇这个成功了,证据就是数年后的汉朝直接沿用。要不然刘邦搞文治的时候,就得也来搞个大一统2.0,而不是直接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