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当时只靠当差役的收入就不错了,虽然母亲身体不好,不能劳作,但他跟娘子两个人完全顾得过来。
可他跟娘子心里都憋着一口气,都厌恶玉家湖的人,不就是欺负他们家穷,他们家人丁单薄。
所以他们一定要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才行。
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门里,玉敬泉看到玉家湖的人都没好脸色。
而玉家湖的人脸色则慢慢变了。
在知道玉敬泉当上小吏的时候,心里就不爽,频频找茬,不就是人人最看不起的低等小吏,有什么厉害的。
在下面办差,还是看各家人多不多,看谁家耕地多。
可慢慢的,玉敬泉越来越被知县重用,甚至当了十多年小吏之后,通过考核,补了扶江县主簿的位置。
还是知县一手提拔的,说玉敬泉敏而好学,很合适。
再之后连县丞的位置都兼任了。
换了其他县可能没那么容易,可扶江县穷,加上玉敬泉的各项考核都过了,上面也看在他们知县在扶江县时间门长,直接点头同意。
那时候,玉敬泉已经三十七,他当了十六年的小吏,算是一步步熬到这个位置上。
在他成为玉县丞的时候,玉家湖的人态度已经变成惧怕。
特别是玉敬泉穿着官服回乡祭拜自己父亲坟墓的时候,惧怕成了实质。
那些原本看不起他家的,还有看着凶神恶煞的邻居,忽然变得有力起来。
玉敬泉还是懒得理他们,祭拜之后就带着家人回扶江县。
说实话,他那会心里觉得特别爽快,凭着他的努力,终于一步步改变了整个家,他也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但扶江县的好日子,也就那么回事。
因为这地方大家都穷,都吃不饱饭,不过至少,他家有地方住,冬日有些炭火用,已经很好了。
穷县就是这样,大家都穷。
他们知县不爱管事,也不苛待百姓,自然也不会有外快。
可玉敬泉挺知足的,他从玉家湖一步步走起来,这样已经很好了。
或许他的孩子会不一样,他的孩子可以读书识字,说不定会真正走出扶江县。
时间门到昌盛三十二年,那一年玉敬泉四十二,当了几年的玉县丞,他对这里事情已经很熟悉,跟玉家湖那边的人也算井水不犯河水。
玉敬泉以为,这样的日子也挺好的,他向来知足常乐。
可就在这一年,他们的老知县接到文书,说扶江县要来一个新知县。
接到这个文书的时候,玉县丞跟凌县尉其实有点担心,他们这种半吊子小官,在现在的知县手里还行,到新知县手里怎么办,说不定还会被换下去?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不过他们也没说什么,因为都知道老知县在扶江县当了二十五年的知县,早该走了,要不是这里实在偏僻,其实不该在这这么多年的。
怀着忐忑的心情,玉县丞跟凌县尉一起跟着去接新知县。
刚看到新知县的时候,玉县丞只有一个想法,太年轻了吧,这十五六岁的样子?
再看看他跟朋友的锦衣华服,那是他在潞州城都没见过的好料子。
这样的人,真的能当好知县?他知道知县都要做什么吗?
等知道他是买官来的,心里更是一个想法,只要这个知县不闹事,让扶江县跟之前一样,那就行了。
可惜这个想法并未实现,因为玉敬泉发现了,他们的新知县非常厉害,虽然经常做些他们看不懂的事情,但结果非常好。
玉敬泉凭着自己认字,对扶江县还熟悉,竟然真的留在衙门里。
而他的新知县一路带着他们,竟然到了谁都不敢想的地步。
甚至是有些夸张的地步。
玉敬泉有时候都不知道,原来自己身上的潜力那么大,竟然能做那么多事。
他的娘子也是同样厉害,自己跟人撑起香粉作坊。
那时候玉家湖的人见到他们一家,只有求饶的份,虽然他什么也没做,那些人已经害怕了。
玉敬泉也算实现当初的心愿,一家人平平安安,不用再害怕冬日。
他老娘走的时候,也是笑着离开的,毕竟最后的二三十年无病无痛,家里还有人伺候,走的时候也高寿。
老年之后,玉敬泉就回到扶江县守孝,那会他已经位居朝中正四品京官的位置,年纪也到六七十,干脆直接致仕。
玉敬泉没想到,他也会被皇上再三挽留,最后看他去意已决,这才点头。
毕竟守孝确实是大事。
玉敬泉回乡之前,自然还去见了纪炀,两人其实无需多说,都是多年的好友了。
但玉敬泉心里真心感谢纪炀,如果不是他,自己怎么可能在朝中担当要职,又怎么会成为正式官员。
他当初只是想自己买几亩耕田,好好养家糊口。
最后却掌管良种司,让天下人都有粮食户口,这其中的差距,不可谓不大。
回家休息的时候,他跟娘子还是住在扶江县,在县城买了栋小宅子居住,再也没有回玉家湖。
其实他对玉家湖已经没什么恨了,倒不是说原谅他们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