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0 章(1 / 3)

和刚刚红薯一样,土豆也被人抬了两筐上来,包括一些菜品,比如土豆泥、酸辣土豆丝、红烧土豆、土豆炖排骨、土豆饼、土豆条土豆片等等。

这比刚刚还过分,有些根本是菜了吧?

“不是说一种主食吗?”

“可以当主食,但也可以当菜或者零食。”胤祉这么回答。

“土豆的储存比红薯要求更高一些,高温低温潮湿都不行,且土豆生根后绝对不能吃,也不能生食,会导致肠胃严重不适乃至于更多;但土豆比红薯更容易种植,产量也更高一些,且也可能三季四季轮着收获,哪怕在北方诸如京郊一年也能种两次;土豆对肥沃土地吸收的养分也很强,不宜连作,最好和豆类庄稼换着种,或者每年先种土豆再种豆,种豆沃土,更具体的还需要将来一点点摸索,实验才是检验合格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给土豆改名马铃薯,正因土豆与种豆套着来能够对土地有利。

胤祉把土豆的利与弊讲得很清楚,又甩出从马佳芸兰那里学来的话术,而康熙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

这个土豆产量比红薯更高?

庄子上的管事与农民证实了这一点,土豆确实比红薯收获更高一些,即便他们实验的是最普通的地,但因从未种过土豆,也算肥沃,不止多两石。

政敌们已经麻木:“……”

产量高?还能够种两季?莫非二阿哥一家是神农转世?

不等他们消化完,一位为理想而当官心怀天下的臣子高呼一声“万岁”。

随后在管理农事的工部尚书率领下,太和殿众臣齐刷刷跪一片,包括太子、大阿哥、二阿哥三位皇子。

康熙下了结论:

“得此良种,乃大清社稷之福。”

接下来,便是讨论推广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推广不好,而是难于推广,这定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只是今天趁着兴致上头,众臣七嘴八舌给出一些初步意见。

比如什么地正有旱情、哪里哪里相对贫县,在困苦地方作推广,肯定比鱼米之乡更容易一些。

关于推广,胤祉也有话要说:“儿臣以为,不管是土豆红薯都不能完全代替本土水稻小麦等,像是水稻小麦也不能彼此互相取代一样,水稻小麦与它们相比,哪怕产量不高,也不是没有优点,尤其是在储存上。但这些外来粮食,它们能够丰富大清的粮食产物,且在不幸遇见灾荒年代,能够保住百姓的性命,便是利事一件。”

他强调,推广也需要循序渐进,不能够以皇权的命令,完全挤压水稻小麦的生存空间,因地制宜才是正道。

“在推广时,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自由原则,当然,百姓们不会完全信任一种全新作物,我们可以凭借限量免费领取等计策来达到目的,有了贫困县等先例,推广开来也只是时间问题,而且,种植注意事项与推广新种得一并传达给百姓们才对。”

接下来最重要的便是谁负责此事,康熙

当下任命三人。

这三人分别是事件发起人二阿哥胤祉,康熙的心腹大臣翰林学士、兵部右侍郎李光地,以及弘文院侍讲学士、步军统领麻勒吉。

三个人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胤祉且不用多说,他代表爱新觉罗与皇室;李光地的背后当然是康熙,且他为汉臣,把如此重要之事交由给他,也向天下人展示康熙对汉臣的重视;

至于麻勒吉,代表满臣,他还有一个姓为瓜尔佳氏,与未来太子妃也有不近不远的血缘关系,勉勉强强算得上太子一党,这可能也代表着康熙对太子的重视。

只是这种重视明显不太合索额图的心意。

原因很简单,索额图是一个把全身心都绑在太子身上的人,不止他,连带着赫舍里很多人,这点连纳兰明珠都比不上,纯粹到让政敌都佩服他的胆大包天。

但瓜尔佳氏并没有,即便他们作为太子妃一族,且太子妃现在还不是太子妃,太子已有了长子,未来诸多事情难料,他们现在还是以支持皇上为主。

正因此,索额图与瓜尔佳出身的臣子有着从基底上难以调和的内部矛盾,而且索额图不像明珠那么圆滑,他一向比较直,也不知不觉得罪了很一些人。

索额图更希望这件事交由赫舍里来作,而非瓜尔佳。

但单凭索额图一副以太子为首的态度,康熙就不可能把这件事交给赫舍里。

大阿哥党也不满意。

胤禔低头掩饰自己的不满,太子太子又是太子,汗阿玛只知道偏向太子,实际上他的动作和课堂上作弊学生一样明显,这让不远处的纳兰明珠心中微微叹息。

“只要万岁爷还看重太子殿下,这个时候他就必须得为太子作脸。”

既然已不可更改,为何不给皇上留下一个更好的印象,但如果真是那样,大阿哥也不是他认识的大阿哥。

正如明珠所叹,此事定下。

至于论功,至少得等太医完全证实这些粮食无害情况下,乃至于等粮食作物宣传开来,事关农业之事马虎不得。

正当众人以为今日刺激即将结束时,胤祉站了出来:“儿臣还有事上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