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 285(第九卷) 天时有变(3 / 4)

位于邺城到如今,都已经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了,袁绍也不能永远都是只能在下风挨打的情况。

他现在也学会利用舆论攻击了。

袁绍没有乔琰这样的条件直接创办出一个邺城月报来跟她打擂台,但也意识到了掌握民众唇舌的重要性。

于是在他麾下谋士的建议之下,直接抓住了司隶在这一年里的种种天灾来大作文章。

袁绍也真尝到了这个举动的甜头。

打从去岁并州做出了要进攻冀州的假动作之后,乔琰这边就再未做出过任何出兵的动作。

按照袁绍这一方的理解便是,她要不断协助刘虞通过调整三州政策才能确保,这些散播在民间的舆论并不会生出民乱来。

这就让她再无余暇来考虑出兵之事。

光是内部的种种麻烦就已经足够让她应接不暇的了。

同时,在建安一年的秋日,卢植到底也是上了年纪,在从池阳医学院查验出了身体状况不佳后,也从太尉的位置上暂时退了下去。

以袁绍看来,这就是乔琰在朝堂上又失去了一个坚决支持她行动的存在。

哪怕接任太尉位置的是皇甫嵩,卢植之子卢毓也在跟随了陈群进修一年后转入乐平书院就读,还是不能改变乔琰在朝堂势力上的削弱。

袁绍收到消息,不由连着睡了好几个晚上的安稳觉。

但事实上呢?

乔琰并不觉得这些情况对她而言是致命的。

百姓虽然容易被带节奏,在学识和见闻上能保持自己判断力的也并不多,但他们有一条最为直白的评判标准——

他们在治下能过上的日子。

建安一年的耕作比起建安元年越发步入正轨,去年的亩产五石对他们来说显然只是个开端而已。

袁绍不敢放手去打破的耕作规矩,在乔琰这里却没什么不可变更之说。

在去年的成功证明之下,这些关中民众自发地遵照着长安朝廷发出的种种诏令行事,以至于当秋收之日到来的时候,这里的亩产已经达到了七石。

又增加了!

即便乔琰没有刻意再将这轮亩产的提升,以记载于乐平月报的方式对外发行,这份亩产数据也在秋日里给了袁绍以一记迎头痛击。

再有多少所谓“德不配位”“长安伪朝”的说法,对长安的百姓来说都没有那么要紧。

能让他们吃饱饭的就是好朝廷。

何况,十月里长安虽然发生了地震,但朝廷对这次地震所做出的种种补救措施堪称高效。

他们一面将京畿之地坍塌的棚屋快速完成了修缮,一面又对各家各户的损失进行了部分赔偿。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地震造成房屋坍塌破坏,在十一月里,趁着冬日的务农空闲期,由官方组建了人手对这些待建和已建的房屋结构进行了优化。

刘元卓所发明的珠算在这等规模的测算中,终于表现出了其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而种植到第三年又已经经过了一轮扩种的棉花,早在十月里就已经完成了收获,到了十一月,便成了送抵京师大规模发售的棉衣。

以至于当十一月的地震再次发生的时候,众人拥着棉衣,蹲在街头,还交流了一番各家房子还挺顽强地撑到了最后。

也该当庆幸的是,十月和十一月的这两次震级相对来说强度都不大,比起地上建筑所受到的影响,可能还是在关中进行修建的水利工程受到的影响更大些,但也正好趁着冬日的枯水期完成了一轮抢修,并不会对明年造成影响。

这些有条不紊的举措传递到外界,无疑是让袁绍憋了一肚子的怒火。

沮授建议他趁着对方遭灾之时,与其去考虑用舆论来给乔琰添堵,还不如想想如何趁着这段安稳时期积累军粮、扩张军队。

按说,这些他都有在做,可耳闻长安那边的动静,哪怕明知对方是遭了灾厄,他也从这些应变里感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

想到棉花和酱油这两件从关中风行到各州的东西,袁绍更是觉得之前从田丰那里拿到的几样东西不香了。

马蹄铁确实是好东西,但休战状态下他几乎没有什么用到此物的机会。

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骡子是生出来了不少,却还远不到它们可以被派上用场的年龄,只能说好在按照其展现出的负重能力,若是再过上个两年,便是从事农活与负载军资的好帮手。

蒜素那东西到如今也没个头绪,烈酒也不用说了。

这些哪里比得上酱油这种能入口的,和棉花这种能穿在身上防寒的?

袁绍但凡在这个比较中有所犹豫,都是对他自己身上这件棉衣的不尊重。

他倒是有心让人再和田丰接触一一,看看有没有到手的新消息,能让他再想办法拉近一点两方的差距,结果他收到了另外一个对他来说堪称噩耗的消息。

随着长安的发展,朝堂上空缺的官位已经越来越少,所以理所当然出现的情况就是——

弘文馆的招募方式需要进行变更。

考虑到乐平书院中的学生每年都进行着惯例的月考和半年考核,以确保在学院中教授的知识能够落到实处,也能选拔出学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