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不平,大晋王朝腐败不堪,数十年时间,分裂成十几个小国,各国连年征战,民不聊生。西蜀郡虽地处大夏王朝的西南边陲,但郡内沃野百里,乃是大夏的粮仓,故有重兵在此把守。郡西郡北三千大山,易守难攻,所以这些年并没有征战。但仍有大晋王朝、西南番邦的流民、贼寇偷入西蜀郡。流民入内讨生活,贼寇入内则鱼龙混杂,说不得什么人都有,什么事都干。 掌门师傅下令停止修炼《鉴神诀》,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是掌门得到了官府密报。 青山宗地处西蜀郡三千大山,宗门上下近百道人。青山宗在大夏王朝虽然不大,但青山宗乃数百年前创立。《青山宗志》开篇提到:“璇玑子,历八荒数载,至古蜀三千山脉止,观天地玄黄之炁盈,乃喜。行至青山,山有七峰,暗合中天北斗之局。遂结庐而居。历十余载,收徒七人,始建中天殿。殿成,璇玑子携六徒访九州未归。唯余师祖天晨子镇守天权。” 《青山宗志》里提到的天辰子,就是青山宗的实际创派人,是璇玑子的第七个弟子。璇玑子是何许人,来自哪里,无从得知。宗志丝毫没有提及。另外六名弟子也皆不知道号名姓。“携六徒访九州未归”则更是一个谜团,九州在哪、人去了哪里,八荒又在哪,宗志没有只言片语。天辰子自称师祖,也没有错。 《青山宗志》第二篇,则是关于天辰子的描述:“……天辰师祖励精图治,又二十载,修藏经阁,拓百亩田。收徒七人,创《七星剑阵》……天辰师祖聚玄黄气,引七星力,达太玄境。摄气升空,去地百丈,远至八里。惊为天人。创《风行术》……” 《青山宗志》第三篇,则是关于《青山宗志》编纂祖师的描述:“……余乃天辰祖师大弟子阳明道人。及至开派三十五载,余尽得《七星剑阵》、《风行术》真传。天辰师祖传位于余,欲循璇玑祖师之志,访九州。是日,天辰祖师出山未归。因感念师祖璇玑子、天辰子,余创《青山宗志》,以遗后人。” “……又六十三载,师仍未归。余感风烛残年,时日无多。余与六位师弟勉力光大宗门,勤习剑阵,日日不辍,幸不辱命。然天道茫茫,天机难测,唯风行之术难望天辰师祖向背,汗颜之至,愧对二祖。望后人勤加修炼,以期重振我宗。切记,切记。……” “……余传《七星剑阵》、《风行术》、《青山宗志》与大弟子万崇,传掌门之位于万崇。自万崇始,《三经》唯传掌门……” “……得天辰师祖口授,七峰皆有山门,后世弟子需世代严加看护,留有后用。历代掌门需谨记于心……” 《青山宗志》后面的篇章,皆是每一代掌门的手书,用于记录宗门大事。每代掌门在传位前记录一篇。传至青昊道长,已是第十一代。万崇道长是青山宗第四代掌门,在位期间,修建了祖师殿。阳明掌门羽化后,就葬在了天权峰后山,牌位设置在祖师殿。 因不知璇玑子、天辰子以及带走的六位道人的生死,虽已过去近七十载,根据时间,可能已经羽化了。为了敬重师祖,也设置了他们八人的牌位。祖师殿至今已有一十六个祖师牌位。 青山宗传了十一代,宗门道人也越来越多。除去云游和在外面开枝散叶的,至今也有百十名。因为青山宗的剑法出名,剑阵威力大,所以大夏王朝早就注意到了青山宗。 在青山宗第七代的时候,大夏王朝派遣军方官员以及西蜀郡郡主等人,高规格拜访青山宗,希望青山宗能够定期派遣一些道人去军方指导阵法操练,传授一些可以公开的剑招剑式。紧急的时候,希望青山宗能够派遣道人助阵。 第七代掌门胡樾道人和几位长老商量后,决定答应大夏王朝的要求。虽然青山宗超脱世外,但毕竟众人也是凡人之躯,唇亡齿寒,离不开大夏王朝、西蜀郡的庇护。因此,自第七代开始,青山宗会定期派一些核心弟子去西蜀郡军营交流,训练士兵剑阵,派普通弟子去军营历练。当然,肯定只是传授中低等的剑招剑阵。高等级的只传核心弟子。这也是和大夏王朝官员约定好的,毕竟宗门要留有自保之力。 因此自第七代始,青山宗为西蜀郡培养了数代以剑阵为攻击手段的大夏士兵。目前服役的剑阵兵士,有数百人规模。七人一阵,如若全部派上战场,有近百阵之多。杀伤力非常强大。 大晋王朝国君昏庸无能,在数年前,各地诸侯纷纷拥兵自重,进而分裂为十几个小国。其中与大夏王朝接壤的南魏,国土面积最大。南魏和南辰国、大夏王朝的西蜀郡接壤。 南魏与旁边的南辰国为了抢夺鱼米丰硕、方圆百里的祁山湖地域,连年征战,粮草已是捉衿见肘。南辰国水域发达,擅长水战,南魏攻打祁山湖城每每吃亏不小,久而久之已是拉锯之战。南魏一直对大夏的西蜀郡垂涎三尺,久攻不下南辰国的祁山湖城池后,又打起了突袭西蜀郡的主意。 于是秘密组建了一支由南魏数百江湖高手组成的奇兵,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