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三章 抚理(2 / 2)

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1703 字 3个月前

度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茂盛阴翳的桑树之下十分凉爽,邵勋与陪同而来的青州士人席地而坐,小憩一番。

“青州虽平,犹有大事。”亲兵们煮好茶后,邵勋一一分给诸人,说道。

“明公日理万机,诸事繁杂,劳心劳力。青州乃小州也,些许事体,吾等愿为明公分忧。”逢辟接过茶碗之后,立刻表起了忠心。

邵勋闻言一笑,目光落在逢辟身后的王裒身上,道:“王公乃齐地大德,可有教我?”

王裒拱了拱手,道:“明公所愿,无外乎辟田亩、均户版、纳赋役三事。”

“王公知我。”邵勋赞道。

王裒出身城阳王氏,居于营陵——此县原属城阳,后入东莞,再入北海。

祖父王脩(王修)乃曹魏名士,父亲王仪曾为司马昭司马,被杀之后,终身不出仕晋国,在营陵乡里治学,教授门生,名气极大。

当然,王裒并非那种死读书之人,事实上很有机变。

他曾有个学生被县里抓役,苦不堪言,请他代为说情。

王裒嘴上说你的学问还没到可以免役的水平,不愿写信走后门,但到了服役之期,他亲自担着饭食,儿子带着盐、豉、草鞋,随从门徒千余人,为这個学生送行。

县令见了,颇为“惭愧”,全县上下以为“羞耻”,于是免去了这个门生的劳役。

名士做事的手段,啧啧,甚至还能引为一段佳话。

人家可不是读书读傻了的人!

邵勋了解了王裒的名气地位后,表其为城阳太守。

王裒立志不为晋臣,婉拒之。

于是辟其为梁国监察御史,巡视城阳、北海二郡,王裒思虑再三,在门徒们的劝说下,有些倾向于答应了。

邵勋对此心知肚明,他也很愿意用王裒。

这个人和燕国刘翰一样,都是在一州之内名望很高的士人,门徒众多,影响力很大。得到他们的认可,对稳固地方局势至关重要。

而且,王裒对大晋朝的观感极差。

祖父是曹魏名士、忠臣,父亲在东关之战后为司马昭无端杀死,他一生曾被大晋朝三征七辟,都拒绝了,誓不为晋臣。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个非常乐意看到晋朝灭亡的地方名士。

这种人怎能不用?

“曹嶷镇青州数年,版籍多有错漏。王公门生遍布诸郡国,可愿为我清理版籍?”邵勋旧事重提,再问道。

王裒沉默了一会,拜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邵勋大喜,起身将王裒扶起,道:“王公可以监察御史之身,巡视城阳、北海二郡。此二郡之后,复巡长广、东莱、齐国三郡。诸般事了,梁国御史中丞虚位以待。”

梁国本有御史中丞一员(崔遇),邵勋准备增设一员,谓之“左丞”、“右丞”,并为御史大夫的副手。

青州是小州,武帝时期人口普查,只有五万户,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曹嶷说自己“兵众十余万”,这话对,也不对。

不对之处是这十几万兵多为临时征发的农人,对的是他确实能征发到十几万丁壮。

户籍上就五万户的话,什么逆天本事能变出十几万丁壮?

如果邵勋放任不管,让青州官员、士人自己编户口,多半只能给编出三万户,其中大多数还挂靠在士族豪强名下。

所以他需要重新清查户口,但又没这个资源、人手,毕竟事情是靠人去做的。

思来想去,只能拉拢一些青州地头蛇,许以好处,让他们在编纂户口时不至于太过倾向于地方,隐瞒太多户口。

他的底线是十万户。

如果你们报上来的数字还是武帝时的五万户的话,别怪他下狠手。

当然,青州的真实户口也不会超过二十万户。

这毕竟是个小州,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有些地方开发力度很小,荒芜之地甚多。

比如东莱、长广二郡,汉时就户口殷盛,但此时却人烟稀少,远不及当初。甚至到了盛唐天宝年间,胶东地区的人口还不及东汉时的一半,奇哉怪也。

当然,天宝年间南阳同样人烟稀少,以至于大量安置突厥人,那些胡人还能在南阳弋猎为生,可见地广人稀的程度,但南阳在东汉时期可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了。

沧海桑田,世事变幻,确实很难述说。

但邵勋想把东莱、长广二郡直接拿下来。

多历战事,被反复抄掠的济南、乐安二郡他也想直接攥在手中。

今年年底毕业的武学生,注定要大批量前往此四郡之地。先从安置流民做起,一步步建立在本乡本土的人脉、威望,时机成熟之后,就可慢慢往上爬了,最终为他彻底掌控此四郡之地打好基础。

来一趟青州,总要拿点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