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府学的事,吴潜考虑后,还是决定支持赵孟启的想法。 这大的方向是定下来了,还需要对具体章程进行探讨和研究,真要落实还得过上好些日子。 原本赵孟启是打算继续甩手,跑回吴江,可自从府学出来后,吴潜就对他越发上心,强行要他参与政事处理。 其实也不是真的要他做什么,就是让他跟在一旁,学习观察如何理政处事而已。 赵孟启没法子,谁让他自己贫嘴,说自己是学童呢。 权力是美妙的,然而政事往往却是繁琐枯燥的。 公事房中,吴潜批阅着公文,处理好后就递给一旁桌案的赵孟启。 “殿下,小到一县一衙,大到朝堂中枢,无论临民治事还是署理国政,皆都倚赖于各种文卷,作为执政者,不仅仅要看懂公文,更要看透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洞察分析出事实真相,从而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赵孟启展开文卷,上面一些值得注意的字句,已经被圈勾起来,一旁还用蝇头小字作出分析,而最后的批示决议旁边,也简明扼要地说明如此处理的原由。 吴潜为了教导赵孟启,也是煞费苦心了。 原本有些无聊不耐的赵孟启,不得不静下心来,仔细研读,以免辜负了老头的心意。 数千年文明延续,公文发展到此时已经非常成熟完备,而宋人崇尚极简美,早就扫荡了浮华靡丽的骈文,公文讲究朴实、长于说理、重实轻虚,同时也没有舍弃文学性和艺术性,因此赵孟启阅读起来也不是很难受。 一老一少,通过一份份公文,就这么一教一学,除了偶尔的请教声和书吏送取文卷外,公事房大多时候都是保持着安静,这就是绝大多数官员的日常。 吴潜可是宰相级人物,基本上一眼就能看透公文中的虚实,并极快地做出相应决策,即便为了教导赵孟启多了不少工作,也依然高效的处理完上百份文卷,赵孟启却还只看完一小半。 吴潜放下笔,转头见赵孟启态度很是认真,心中更是欣慰。 自古以来,聪慧机智的帝王从不少见,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能坐上龙椅之人,其实都有着超出常人的智力,难得的是勤勉耐心和认真负责,并持之以恒。 “殿下,且歇歇,莫坏了眼睛,起来走走,劳逸结合,动静相宜方为久长之道。” 赵孟启闻言,放下文卷伸了伸懒腰,笑着说,“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吴公见事洞悉分明,处置精准老到,孟启受益良多啊。” “殿下谬赞了……” 吴潜站起身,想要到外面庭院中活动一下手脚,这时一名书吏高声喊着‘大捷’跑了进来。 “殿下,吴公,淮东传来捷报,贾相进攻旧海州,击败益都行省李璮,俘虏敌方元帅宋贽!” 自端平元年起,宋蒙开战二十一年来,一直便战事不断,倒是近一两年稍微消停了一些。 并不是蒙古人变得善良,想要和平了,而是如今的蒙古大汗改变了战略。 蒙哥是蒙古的第四任大汗,他老爹就是郭靖的托雷安达,后世普遍认为他是继成吉思汗之后最杰出的蒙古大汗。 他即位后刚把位置坐稳,就决定对宋朝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攻势,试图一举灭亡大宋。 可是宋朝与金国抗衡百多年,已经在江淮地区建立了坚固的防御体系,而一代名将孟珙针对蒙古的侵略,也在长江中上游设置了三层藩篱防御体系。 近二十年的征伐,已经证明这两个防御体系牢不可破,于是经过总结后,蒙哥决定将早有传闻的‘斡腹’计划,正式付诸实施。 这个计划就是通过大迂回远征大理,然后从西南方进攻宋朝腹地,配合北方战场,以夹攻之势,彻底粉碎宋朝的抵抗。 前后耗费了三年时间,今年年初才彻底将大理平定,因此其他方向就显得比较安静一些。 此时冷不丁冒出个大捷,而且还是江淮方向,这让赵孟启和吴潜都感觉有些惊讶,急忙接过战报细看了起来。 海州,也就是后世的连云港,但此时地理与后世有着很大的区别。 大致上后世的江苏沿海岸线往西七八十里的区域,此时都还不是陆地,而后世的连云港市区,现在与大陆相隔还是一座大岛。 也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宋利用水师的优势,占据着这个岛屿,并把海州城搬迁于此,成为大宋此时最北边的领土。 其实这个岛是个‘飞地’,对岸属于蒙古世侯李璮的势力范围,往南一百里后才是宋朝控制的涟水城。 年初的时候,李璮可能对海州岛有想法,于是便在海州旧址上筑城。 可两淮置制大使贾似道看穿了他的想法,并不打算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