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开辟第二职业(1 / 2)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

去火车站、镇上打工的壮劳力陆续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人人喜悦非常,因为这些是在海吉县好几年都赚不到的。

比如尕娃妈,她在火车站工地做饭,一天5元,一个月150元,而她在涌泉村辛苦好几年,也不过攒了10元钱。

钱到手了,人心也稳定了,

吊庄户们又可以继续搞生产了。

因为改造戈壁滩是个极其艰巨的任务,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肯定不成,所以在马喊水、水旺爷爷等人的协商下,大家重新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组建了生产队,集体协作,战天斗地。

水旺爷爷老将出马,被大家推举为队长,肩负起带领大家改造戈壁滩的重任。

戈壁滩上条件艰苦,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要想在这块地方种地,就得先种树防砂,不然的话,庄稼苗刚出来,只要一阵儿风沙就全毁了!

所以县里下发了防风沙的苗木,由张树成亲自送到每一个吊庄居民点,还安排县里过来的专家指导他们种植,大家伙是男女老少齐上阵。

因为德宝妈照顾德花在老家,马德福在上班,马喊水和谷雨都在火车站上班,所以谷雨认真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在火车站打工了,而是回去参加生产队。

马喊水很是支持。

毕竟打工虽然很赚钱,但这钱什么时候都能赚,土地却必须抓紧时间开垦。

所以这个被命名为“金滩村”的吊庄居民点,谷雨和大家一起团结协作。

老实说,单单种树苗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种好了树苗,必须得天天照看,及时给它们浇水,每天至少巡视两回,一旦发现问题就赶紧补救。

这些树是吊庄户在玉泉营安家的根本,所以大家看得比任何东西都要重要,要是遇到缺水的情况,他们宁肯自己渴着,也不要给树苗浇水。

种完了树,还得开垦土地,政府给每家都分了宅基地和六亩耕地,但这耕地眼下还是戈壁滩,想要在这地方种出粮食来,就必须下大力气改造才行。

首先要把戈壁滩上的砂石捡走,仔细地筛过每一寸土壤,这样玉米、小麦才能在戈壁滩上生根发芽。

这些活儿同样是大家一起干,在戈壁滩上支起铁砂网,铲起土壤筛好几遍,然后把筛好的土壤回填,把砂石移走。

其次还得改良土壤,化肥是没有的,只能用农家肥,有时候还得跑到几十里外的地方,挖土运回来改善土质。

然后还要挖沟渠,这里的降雨量同样不足,光靠自然降水没办法满足庄稼生长的需求。

眼下只能先去水站买水,用汽油桶改造的水车拉水回来灌既,等沟渠修好了,就可以直接从水站放水灌既了。

….由于吊庄户们进行了分组协作,所以各项工程的进度都还算不错,等到了玉米种植季节的时候,各家各户都有一小块土地种上了玉米。

这一天,谷雨和马德福站在地头,两人一起看着长出来的玉米苗,都笑的乐开了怀。

马德福连声道:“

好着呢,好着呢,这么长时间的辛苦没白费,这苗就是比涌泉村精神多了,到时候结出来的玉米肯定比涌泉村的大!”

“就是,这地方确实比涌泉村养人,等这六亩地都开垦出来,种完玉米种小麦,来年种花生,咱就再也饿不着了。”

谷雨叹道。

他说话的神情完全不像十三岁的孩子,倒是像久经沧桑的老头子似的,但马德福居然没什么异议。

毕竟来到玉泉营之后,德宝再也不是以前带着水旺、尕娃、麦苗乱跑的孩子王了,而是迅速沉稳下来,积极参与各项生产活动,完全是一个好后生了。

不但如此,还帮着马德福出了好几个金点子,张树成很信任他,早早地向县里申请下来,现在马德福已经是海吉县政府玉泉营吊庄办公室的正式员工了。

这一点马家上下都很高兴。

毕竟在农机站的前途,远远没有在政府上班的前景好。

“是啊!连大有叔都不说怪话气我了。”

“那是,大有叔和婶子在火车站干活,一年下来好几千,赚到的钱能盖好几间大瓦房了。他要说怪话,水旺爷爷还不那鞋底抽他?”

“呵呵呵。”马德福笑了。

其实戈壁滩上最适合的是西瓜和葡萄这类经济作物。

尤其是葡萄。

后来者们就在这里种植了大片大片的葡萄园,开发出了各种知名葡萄酒品牌。

不过眼下最重要的当然是粮食。

而且眼下周边市场的实力还没有到那一步,消化不了那么多葡萄。

更何况,经济作物最需要的是水,

眼下三级扬水站还没有建立起来呢。

“哥,这一茬玉米能丰收,咱们就抓紧种上冬小麦,然后到时候带